所况简介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以下简称地理资源所)于19999月经中国科学院批准,由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前身是1940年成立的中国地理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1956年成立)整合而成。

地理资源所的定位是:以解决关系国家全局和制约长远发展的资源环境领域的重大公益性科技问题为着力点,以持续提升研究所自主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主线,建设成为服务、引领和支撑我国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资源环境研究战略科技力量。

发展目标是:成为在我国陆地表层过程、区域可持续发展、资源环境安全、生态系统及地理信息系统核心科学与技术研究中起引领作用的综合研究机构,成为国家区域发展、资源利用、环境整治和生态文明建设重要的思想库、人才库,成为国际地理科学、资源科学和生态建设领域的著名综合性研究机构。

2022年在党中央、国务院领导下,中国科学院全院上下认真对标对表习近平总书记对我院提出的四个率先两加快一努力目标要求,聚焦主责主业,狠抓工作落实。在院党组的正确领导下,所领导班子团结一致,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带领全所职工深入学习二十大精神,全面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对科技创新提出的新部署新要求,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共识,持续强化自身使命定位,结合研究所十四五创新发展任务,心系国家事、肩扛国家责,强化研究所在国内资源环境研究机构中的领先发展优势。

地理资源所科研系统由7个实验室(包括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4个院重点实验室、1个院工程实验室和1个所重点实验室)和3个台站组成,分别是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陆地表层格局与模拟院重点实验室、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析与模拟院重点实验室、生态系统网络观测与模拟院重点实验室、陆地水循环及地表过程院重点实验室、院黄河三角洲现代农业工程实验室、资源利用与环境修复所重点实验室、禹城综合试验站、拉萨高原生态综合试验站、千烟洲生态试验站。

地理资源所设有1个综合分析中心和6个专业实验室构成的室内测试分析平台,分析测试能力获得CMA认证,检测指标覆盖水质、土壤、植物、沉积物等6大类检测领域93项。拥有4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山东禹城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西藏拉萨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千烟洲地球关键带与地表通量观测研究站、西藏那曲高寒草地生态系统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3个中国科学院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野外站(中国科学院禹城综合试验站、中国科学院拉萨高原生态试验站、中国科学院千烟洲生态试验站)。建成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中国物候观测网、中国陆地生态系统通量观测研究网络(ChinaFLUX)和地理资源所为依托单位的科技部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国家生态系统观测研究台站网络”(CNERN)4个全国性观测研究网络,与国家级和院级野外观测研究站共同构成了研究所野外观测研究平台。建成完整的数据共享平台,拥有2个国家数据中心(国家地球系统科学数据中心和国家生态科学数据中心),建成涵盖5大圈层、20个二级学科、多个国际数据库镜像的科学数据库群。

地理资源所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之一。现设有2个一级学科博士研究生培养点:地理学(含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自然资源学4个二级学科)、生态学;设有环境科学和区域经济学2个二级学科博士研究生培养点。设有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自然资源学、气象学、生态学、环境科学和区域经济学8个学术硕士研究生培养点,和农业管理(农业硕士)、农业工程信息技术(农业硕士)、资源与环境(工程硕士)3个专业硕士培养点。设有地理学、生态学2个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截至2022年底,地理资源所共有在编职工651,包括两院院士11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4人,欧洲科学院院士1人,研究员及正高级专业技术人员190人,副研究员及副高级专业技术人员295人。现有在读研究生1077人(博士生732人、硕士生345人,其中外国留学生37人),在站博士后187人。

2022年,地理资源所新争取各类项目510项,其中主持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技基础资源调查专项项目11项、课题29项,新疆三次科考项目1项、课题9项;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7项(面上39项,青年34项,外青3项,创新研究群体1项,杰青3项,优青4项,重大项目1项、课题1项,重点基金2项,联合基金重点支持项目3项,冻土专项项目(重点级)2项,组织间国际合作项目组织间国际合作项目(重点级)1项);新增先导A类专项课题1项,院稳定支持基础研究领域青年团队计划项目1项。目前主持在研的重大项目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技基础资源调查专项项目28项,课题104项;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任务2项、专题13项;第三次新疆综合科学考察研究项目3项、课题19项;基金重点项目18项,重大项目1项、课题9项,杰青6项,优青12项,创新群体2项,仪器研制项目1项;院先导专项项目8项,课题39项;院重点部署项目3项,院稳定支持基础研究领域青年团队计划项目1项。

2022年,共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16项。其中,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得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1项,省部级特等奖1项,省部级二等奖3项,作为第二完成单位获省部级特等奖1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作为第三完成单位获得省部级二等奖1项;作为第五完成单位获得省部级一等奖2项。

2022年,地理资源所发表论文3266篇。其中,SCI/SSCI 2272篇。出版著作(地图集)73部,完成各类规划6项,获各类授权专利195件,登记计算机软件著作权227件,编制/修订标准16项。36份咨询报告与建议得到国家采用,其中9份得到国家领导人批示。

地理资源所是中国地理学会、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和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挂靠单位。设有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中国全国委员会秘书处、国际全球环境变化人文因素计划中国国家委员会秘书处、全球碳计划亚洲区域办公室、全球土地计划北京节点办公室和国际生态系统管理伙伴计划等13个国际组织或科学计划的相关分支机构。主办的刊物有《地理学报》(中、英文版)、《地理研究》、《地理科学进展》、《自然资源学报》、《资源科学》、《地球信息科学》、《资源与生态学报》(英文版)、《全球变化数据学报》(中英文版)、《全球变化数据仓储(电子刊)》(中英文)、《中国生态旅游》等12种学术期刊,以及《中国国家地理》、《博物》和《中华遗产》3种科普杂志。其中,《地理学报》连续五年综合影响因子全国第一、《中国国家地理》全国科普杂志发行量第一。

                                                                                                                20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