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关怀   历史丰碑  
  历任领导   两院院士  
  著名人物   创新人才  
  专题文章   所庆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 > 媒体视角  
  科学时报所庆专刊:郑度 吴绍洪 自然地理研究的拓展与深化  
  科学时报        2010-09-17    【关闭】  
 

作者:郑度 吴绍洪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10-9-17

□   中国科学院院士 郑度 中科院地理资源所研究员吴绍洪 

中国科学院成立之初,筹建首批15个研究所的时候,时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的竺可桢先生力主设置地理研究所,倡导地理学为广义农业服务的方向,为地理学发展开拓了广阔的空间。如随后开展的全国自然区划和农业区划,黄土高原的土壤侵蚀与保持、黄淮海平原旱涝碱治理等。

黄秉维1960年提出地理学研究地表自然过程的新方向,即在研究地表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自然过程的基础上进行综合。他积极引入新思想、新技术和新方法,部署建立各类实验室和野外定位观测试验站,推动地理学的深化研究,开拓了实验地理学的方向。 

50多年来,地理所的自然地理研究围绕着格局与过程这两条相互交织的主线,结合各个时期国家的重大需求,为社会和学科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地表空间格局的研究

20世纪50年代末完成的《中国综合自然区划》,在中国复杂的自然条件下首次揭示了自然地理地带性规律,在理论和方法上均有重大创新与突破,成果完成之后一直为我国的科学研究和各行各业广泛应用。

20世纪七八十年代完成的我国第一部《中国自然地理》系列专著,在教学、科研和实践应用上发挥了重要作用。90年代开展了中国生态地理区域系统研究,在方法上有所拓新。

上世纪80年代初制订了全国1∶100万土地类型图分类系统与制图规范;在认识中小尺度地理分异规律及土地类型结构功能,以及在国土规划、区域整治、农业布局和资源合理利用等方面均取得显著进展。

90年代以来,与IGBP(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的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变化相联系,土地系统科学的综合研究又上了一个新台阶。

地表过程的实验研究

开展了水分循环和水分平衡的实验研究,包括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之间水的转换过程,对地表水热平衡的关键环节——蒸发,进行了长期的观测研究。

在华北平原,开展了农田生态系统的物质流、能量流、作物—环境关系以及实验遥感研究。在华北进行辐射气候学研究,绘制了我国第一套完整的太阳总辐射分布图和地表净余辐射分布图。

加强了坡地径流和流水地貌等实验研究,包括黄河、长江中下游现代河床演变规律;黄土高原、三峡库区及南方红壤丘陵区坡地降雨—径流、坡面土壤侵蚀及其防治的研究。

化学地理先在华北平原从事盐分平衡观测研究,后致力于污染物的迁移、转化,环境质量评价,环境背景值及环境容量的调查,以及环境修复与治理研究;结合地方病环境病因开展生命元素的研究,发现我国存在着与克山病、大骨节病带分布相吻合的低硒带。

历史气候变化研究,创建了将历史上不同地点的物候与冷暖异常记载同化为目标区域温度变化的定量校准方法,重建了中国东部过去2000年的温度序列;重建了中国全境过去2000年、青藏高原过去2000年、西部过去1200年温度变化序列。揭示了中国过去2000年温度变化幅度、速率、周期与千年自相似特征及其区域差异,深化了对全球增暖归因的理解。

区域单元的综合研究

区域地理研究始终是地理学家综合格局与过程、基础和应用的平台。多年来在不同区域开展研究,取得显著进展。

在青藏高原,全面系统地研究了青藏高原各自然要素的类型、特征、分布、形成和演变;建立了青藏高原各山系垂直自然带谱系统的分布模式;揭示了水汽通道、干旱河谷、高寒灌丛草甸以及寒旱核心等地生态空间格局;根据地表自然地域分异规律,拟订青藏高原的自然地域系统方案,得到广泛应用。

在黄土高原和黄河流域,对黄土高原及黄河流域环境演变进行研究,通过河道“线”与流域“面”之间,上—中—下游之间的联系,研究随时间进程各种环境要素的变化;并将自然和人为因素联系在一起,做到综合—分析—综合,成果被应用于黄土高原和黄河流域的治理。

在黄淮海平原,完成了黄淮海平原水土资源、地貌、气候条件及其类型划分;鲁西北地区农业布局和农业结构调整研究;禹城试区提出的“井、沟、平、肥、林、改”的综合治理模式,成为黄淮海平原中低产田改造普遍借鉴的措施。

综合研究是发展自然地理学最主要的方向,也是带动部门自然地理学最有效的途径,又为综合地理学和陆地地球系统科学提供理论基础。今后应加强与人文地理学的密切结合,真正实现地理学的综合研究。实践应用上可以在自然资源的利用与保护、退化土地的整治与恢复、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等领域发挥作用,为地球家园的美好未来作出积极的贡献。

《科学时报》 (2010-9-17 A2 专题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