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关怀   历史丰碑  
  历任领导   两院院士  
  著名人物   创新人才  
  专题文章   所庆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 > 媒体视角  
  科学时报:地学界聚焦过去两千年全球典型暖期形成机制  
          2010-08-25    【关闭】  
 

作者:王卉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10-8-6 

与“全球变暖”问题,以及我国履约、参与气候变化国际谈判和妥善应对气候变化等重大需求紧密结合

 “项目参与者基本都是国内相关领域的领军人物。我们对于做好这项工作很有信心。而且,无论从历史文献还是自然代用资料研究,我们的工作已经产生了很大的国际影响。”日前,全球变化研究“973”计划“过去2000年全球典型暖期的形成机制及其影响研究”项目启动会,在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举行,项目组首席科学家、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所副所长葛全胜研究员作上述表示。

葛全胜介绍,“过去2000年全球典型暖期的形成机制及其影响研究”是“全球变化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的重要支持方向之一,旨在从全球视角研究过去2000年典型暖期的时空协同特征、成因及动力学机制、影响和人类适应问题;并在过去2000年气候自然变化背景下,辨识20世纪全球增暖的幅度、速率、原因和影响。

本研究不仅面向当前全球变化研究的重大科学前沿问题,更与当今举世瞩目的“全球变暖”问题,以及我国履约、参与气候变化国际谈判和妥善应对气候变化等方面的需求紧密结合。

项目由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所、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所、中科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所、中科院大气物理所、国家气候中心、南京师范大学等单位共同承担。

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所所长刘毅表示:“过去2000年全球典型暖期的形成机制及其影响研究”项目入选科技部组织的全球变化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不但代表了地理所的工作受到国家有关部门和学术界的认可,也说明了从历史角度研究全球变化问题的重大价值。

在启动会上,全球变化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第一届专家组组长、科技部原部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徐冠华,充分阐释了本项目入选全球变化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的多方面意义。

“在当前全球变化环境中,这一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应运而生。非常及时,也非常重要。”科技部基础研究司副司长廖小罕表示。

“经过许多专家的努力推动,第一次全球变化重大科学研究计划才得以启动。”廖小罕透露了一个细节:在共同推动这一工作的过程中,去年有一段时间徐冠华住院,当时医生嘱咐不能用眼,但徐冠华仍在看全球变化方面的战略研究报告。

廖小罕希望此次从自然科学领域,作一次国家队的“温故知新”,把全球变化研究工作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他同时建议,本项目不能完全孤立地局限于中国版图,应吸收北半球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成果,将历史研究和模拟工作相印证。他指出,项目应面向国家未来发展,为人才培养提供宽广舞台,同时借此项目培养一批从事历史时期研究的科研人才队伍。

中国科学院资环局副局长冯仁国透露:“中科院也将形成过去2000年全球变化研究项目,同样也将由这批队伍承担。”

冯仁国表示,中科院长期重视过去2000年的全球变化研究,最近十几年来一直在持续研究,特别从2000年开始,以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所为代表,不仅利用中科院队伍,也团结了全国的相关力量共同开展研究。“此次支持的项目,特别是基础工作中的项目,针对范围更大,机会也更多了。担子更重,压力更大,怎么作出好的成果、对得起高强度的支持,参与的科学家在项目讨论中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

冯仁国提醒:“既不要随波逐流,也不要标新立异。”

他表示,过去2000年全球变化研究是非常尴尬的历史时期,时间和空间分辨率不够高;同时,与过去几百万年的研究相比,设备力量没有那么先进。

此次项目组织了全国的力量,冯仁国建议项目应合理分工,不同单位要形成不同团队,同时要建立起全国的研究网络。

冯仁国同时提出,要强调分析手段和设备的科学性、有充足的仪器设备,真正建立基于试验的科学研究,并通过项目把平台带起来。“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有了‘营盘’,工作才能持续下去”。

中科院南京地理科学与湖泊研究所原副所长王苏民,建议项目应在人类活动的量化上作一些贡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地学部原主任林海表示,项目的各子项目之间,在执行过程中应该相互借鉴和利用,紧密合作、同步发展、资料共享、协作推进,以少走弯路。

“我国的历史是连续的文明,不像其他文明,有文明中断、语言中断,对过去的社会状态我国有确切记载。”兰州大学副校长陈发虎强调,项目最重要的一点在于,要基于我国为主线,把工作推展到整个亚洲大陆。从北半球来说,欧洲已经有很多人在做这方面的工作,但亚洲还只是零零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