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关怀   历史丰碑  
  历任领导   两院院士  
  著名人物   创新人才  
  专题文章   所庆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 > 回忆回顾  > 科研工作回忆  
  我的能源研究经历(作者:李文彦)  
          2010-06-17    【关闭】  
 

作者:李文彦*

1950年进所不久,就确定以工业地理作为我的专业发展方向。50来年的科研经历,与能源领域的关系一直十分密切,有着不解之缘。参与研究的二十多个课题很多与能源密切相关,其空间尺度从矿区到地区和省、大区乃至全国,调查对象包括煤矿、油田、电厂、高耗能工业及其主管部门与相关事业单位,其中不少重要课题是与能源专业机构合作进行的。因此我得以边干边学,逐步深入,交叉融合,不断提高,在能源研究中发挥了地理学的特色与作用。

20世纪50年代前期,我参与中华地理志的工作,分工承担经济地理方面华北、内蒙、华中各卷工业部分的调查编写工作,跑了不少煤矿,对煤炭工业在国民经济中所起的作用和布局特点有了初步的认识。1958 年到1966年间,我主要从事大西北地区的各项综合考察工作,在评价自然资源的基础上研究远期工业发展与布局,通过对煤炭、石油、电力、运输等方面的调研,进而对其间的密切联系和能源在地区开发中的重要地位有了更深刻的认识。1959年有幸陪同苏联科学院生产力委员会的能源经济专家普洛勃斯特进行野外考察与学术交流,他对能源与工业的关系、能源与运输的关系、能源资源的评价、能源基地的建设等方面的深邃知识与独到见解,使我由衷敬佩,受益匪浅。从此,我决心在能源研究方面努力钻研,期望能对国家建设规划和经济地理学科发展有所贡献。

60年代前期,国家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一些地区着手重点开发建设。我参与蒙宁地区综合考察等项目,特别重视工矿基地的调查研究。我作为工业发展研究的负责人,曾组织研究包钢建设有关问题及内蒙古西部与宁夏的煤炭开发远景,并在1964—1965年进行了西北炼焦煤基地的专题考察研究。其间我一直同协作单位的地质、采煤、焦化、运输等方面的专业人员一起调研,相互切磋,从而扩大了知识面,增强了综合分析能力,最终得以提出具有科学依据的专题研究报告、学术论文等多项研究成果。

1973年以后,地理所的经济地理研究得到逐步恢复与开展,我也从综考会回到地理所,重新投入工业地理研究工作。1973—1978年期间,我先后参与了济宁枣庄地区、淄博与胜利油田、冀东、两淮等地区的工业综合布局研究。这些课题几乎都是以能源开发为中心,涉及兖州、开滦、淮南、淮北等多处大型煤田以及胜利油田的开发,都需要进行资源评价,分析能源产销现状与发展趋势,然后提出能源工业的合理布局以及相关产业配合发展的意见,并指出发展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应措施。这就使我对能源基地的研究逐步深化,形成了地理工作者研究能源问题的特色,并具备了与各方面能源专家进行学术交流的能力。除了完成课题的研究报告外,还写了关于煤矿城市工业发展与城市规划问题的论文在《地理学报》上发表。

进入80年代,国家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经济建设步伐加快,对能源的需求迅速增长。国务院技术经济研究中心以马洪主任为首,会同山西省政府在1982—1983年组织了几十个单位,进行了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设规划的综合性调查研究。我和陈航等一起,主持完成了“山西能源基地分区发展方向与省内经济区划”子课题的研究。研究报告作为整个项目最终成果的一部分,得到有关部门的较高评价,并获得中国科学院的科学成果二等奖;由本人主编的文集由能源出版社在1985年出版。

1983年,中国能源研究会在林汉雄理事长领导下,组织几十个协作单位,首次进行了关于我国能源政策的综合研究。我应邀参加分工负责区域能源研究。进行能源经济区划,有利于全面认识能源资源分布及其开发条件的地域差异,进一步改善能源生产在全国范围内的布局,搞好能源产品的地区平衡与合理流向,为制定适应地区特点的能源政策提供科学依据。为此,我与陈航一起,研究提出了初步的中国能源经济区划方案,作为总报告的一章,同时还在《地理学报》发表了专文,文中提出的关于一次能源资源统一折算为标准煤的方法和由此得出的我国各地区能源资源数据,被能源研究会定期出版的《中国能源年评》一直采用到90年代。

由于上述工作,我与中国能源研究会建立了经常的联系,并曾当选为常务理事。80年代中,鉴于我国中西部能源工业建设进一步加快,研究会组织关于我国能源发展战略问题的研究,我和陆大道、李耀武、樊杰合作研究能源布局重点西移对国民经济活动的整体影响。在提交的报告中对此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就相关产业的战略布局分别提出了建议,并建议在2000年前重点建设8个能源—工业地域综合体,即晋北动力煤、电力基地,晋中煤炭、重工业基地,晋东南—焦作煤炭、重工业基地,晋陕蒙边区煤铝电基地,晋西南—渭北煤电铝基地,红水河水电—有色金属工业综合体,黄河上游水电—有色金属工业综合体,乌江中上游与黔西能源—工业综合体。该报告由研究会转送有关部门参考。而今这8个能源基地都已具备相当规模。

1990 年国家成立了能源部,组织专家开展了历时5年的《中国能源战略研究2000—2050年》项目。项目要求描绘21世纪中叶我国经济社会图景,展望未来能源系统发展趋势;探索可持续发展的能源战略;为近中期能源改革和发展提供长远背景和决策依据。该项研究包括总报告、子课题研究报告(208万字)和10个数学模型。其中子课题之一是区域能源发展战略,由我牵头,天津大学、哈尔滨工大、浙江大学、武汉城建学院以及我所樊杰等共10余人参与协作,完成华北、东北、华中、华东、西北各大区的能源发展战略研究分报告,并在此基础上由我执笔写成全国区域能源发展战略研究分报告。报告得主要结论是:2020年前我国大区域间经济发展的差距将继续扩大,此后开始缩小;各大区域在资源分布与构成、能源消费、能源平衡与流向等方面各具特点,要因地制宜制订区域能源经济发展战略;在中西部建立山西、陕宁蒙、黄河上游、红水河流域、川滇黔接壤区和乌江流域等区域能源—工业综合体。由于受到能源部撤销等因素的影响,此项目未能完美收关,但最终成果报告还是在1996和1997年由电力出版社内部出版。它对制订21世纪我国能源发展规划起到了超前研究的作用。对我个人而言,则是几十年来介入能源研究领域中最深最广的一个科研项目。

90年代后期,我因主要力量投入到环渤海地区发展与中韩合作的研究中,在能源方面只做了一些写作的事,包括承担吴传钧院士主编的《中国经济地理》专著中能源一章的编写,以及有关能源发展问题的论文。前者是关于我国能源工业地理现状与发展的全面论述,后者则是对21世纪初我国能源区域发展方向的原则性意见。

进入新世纪以来,由于身体健康等原因,只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做些研究。其中在2007年参加了一项由国家发改委宏观研究院主持的能源战略研究项目,分工研究我国未来能源基地布局问题。所写报告着重论证了未来晋陕蒙、西北和西南三大综合性能源基地的建设条件与发展方向、重要产地布局与建设部署以及建设过程中需要着力解决的重大问题。报告主要观点得到有关部门的肯定。

总之,在我50多年的科研经历中,有相当大部分和能源研究密切相关,为此付出了较多的精力,从中受益,为它奉献,兴趣浓厚,经常关注,与它结下了不解之缘。



*李文彦(1929—),1950年至退休在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