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关怀   历史丰碑  
  历任领导   两院院士  
  著名人物   创新人才  
  专题文章   所庆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 > 回忆回顾  > 科研工作回忆  
  参加中华地理志工作点滴回忆(作者:梁仁彩)  
          2010-06-17    【关闭】  
 

作者:梁仁彩*

1953年9月,由中国人民大学派遣,我同胡序威、方文一起来中国科学院参加中华地理志经济地理丛书的编写,三人组织关系后转来地理所。

中国科学院地理志编辑部是1953年成立的,编辑工作分为自然地理和经济地理两部分,其中经济地理由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和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地理教研室合作进行,中国人民大学孙敬之教授任主编。开始参加经济地理编写工作的成员,地理研究所方面有邓静中、孙盘寿、曹婉如、李文彦,人民大学方面有胡序威、方文、梁仁彩。一年后,又先后增加了李慕贞、李松生、申维丞、黄勉等。其中绝大多数是经验不足、科学水平不高的青年人。在工作中主要依靠集体力量,发挥大家的智慧,通过共同讨论研究取得统一认识来提高编写质量。

编辑组成立之初,办公地点设在东城区北新桥附近的一条小胡同人民大学平房宿舍内。1954年初开始搬到中关村新盖的连在一起的四栋两层楼房办公和住宿。相邻在一起的还有经济研究所和动物研究室,三个单位总人数未超过200人。当时中关村还是一块未开发的处女地,中国科学院只有我们和原子能所两处楼房。周围是一望无边种满了玉米高粱和棉花的田野,连进出的道路都没有。工作环境同现在不能相比。

完成这套丛书的编写任务,工作是艰巨繁重的。当时新中国成立不久,没有过去工作基础,资料缺乏,只能走出去到各省市进行实地调查和搜集资料,几年中我们几乎走遍了大江南北,参观访问无数工矿企业和农村。

在工作开始时,为了取得工作经验,于1953年9-11月中,在冀南地区作了一个试点调查。选了冀南平原棉花产区和以加工棉花为主的新兴棉纺织工业城市石家庄作为调查重点,以加深理解生产布局原理。通过对冀南地区的平原和山区分布特点,研究农、林、牧业的地区差异与相互关系,从而也加深了对农业区划的认识。

在冀南地区调查过程中,为了加深对工农业生产的感性认识,我们还深入矿区和农村考察。区内太行山东翼断陷盆地中分布有井陉、临城、峰峰、六河沟等著名煤矿。我们选了井陉和峰峰两个煤矿调查,下井参观了解煤矿生产。太行山中多东西横谷(径),成为穿越山脉的通道。11月初,我和邓静中、胡序威、李文彦、孙盘寿、曹婉如、方文一起沿着清漳河谷乘着马车到涉县西峧村调查,受到了村民热情招待和欢迎(照片)。在村民带领下参观了山区的农业生产,从而加深了对山区农业生产特点的认识。太行山区盛产核桃、柿子,个大,色泽好,当地柿子只有5分钱一斤,山里农民每年都上山采集核桃、柿子增加收入。

调查组成员在涉县西峧村与村民合影(1953年11月)

1954年4-6月,我们调查了华北地区的河北、山西和内蒙古等省区。到内蒙古时正好是“五一”前夕。五一那天内蒙古举行自治区庆祝五一节大会和几万人参加的游行,自治区领导邀请我们参加大会,孙敬之、李松生、邓静中三人上了主席台,和自治区主席乌兰夫站在一起,李文彦、胡序威、孙盘寿、曹婉如、方文和我站在观礼台上,真是有些受宠若惊。

五一节过后不久,我们到了包头,包头是塞外重要的水旱码头和皮毛粮食集散地。这里山清水秀,水草丰美,泉水淙淙,大青山里的鹿群常在这里出没,是游牧民族放牧的地方。包头市北150公里处有白云鄂博矿区,以产铁著名。稀土矿储量丰富,占全国总储量的90%以上,占世界已探明总储量的六分之五。有世界“稀土宝库”之称,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矿区开发和包头钢铁公司的建成,便发展成“草原钢城”。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时,包头即与鞍山武汉列为当时中国三大钢铁工业基地。

为了解包头钢铁公司原料基地的建设,我和李松生同志早饭后,拿上包钢介绍信搭乘一辆装满钻探物资的大卡车,开出了包头市区,向正北方向朝上坡行进,回头鸟瞰,市区没有绿色,没有高楼瓦房,但见炊烟袅袅,骆驼在陋巷里穿行。大约中午时分到了固阳县城。固阳是座古城。城门很小,刚好能通过一辆大卡车。出了固阳城,过了几处小丘陵,向北望去,是一片广阔的大草原,一望无际,前方不远处出现一大群黄羊,司机见去路被黄羊拦阻,开足马力往前冲,车上的人都有些惊慌。可是羊群就是不肯分开。汽车摆脱羊群后不久,前面又出现一群野狼向汽车冲来,车上的人都有些惊慌。可是野狼不敢爬上车来,只是放开两腿跟着汽车赛跑,不肯离开。

汽车走了一天,直到傍晚,远处才隐隐出现一座巍峨的山峰,比高不足200米。车上的人说,那就是白云鄂博。下车走进一群干打垒的平房,没有一砖一瓦。在厂区偶然遇见了中山大学地质系毕业的同学张祥光,他是地质部派来白云鄂博勘探铁矿的241地质勘探队队员。第二天在他的带领下,我们到驻地东南不远的凤凰山山上是嶙峋的露岩,状似鸡冠。站在这里可以观望附近的矿山,比高都不足200米。据张祥光介绍,白云鄂博铁矿床是张祥光同地质学家丁道衡先生最早发现的,其后地质学家何林从丁道衡在白云鄂博采集到的矿石样本中筛选出稀土元素。自此,乌兰察布大草原的腹地,一座完整的白云鄂博大铁矿便揭开了神秘的面纱。在铁矿发现之前,很少有人知道白云鄂博坐落在何处。20世纪30年代,日寇侵华时,曾企图进山采矿,被当地蒙古族游击队袭击阻挠,未能得逞。解放后,1950年首批勘探队来到白云鄂博。由于矿区比较寒冷,必须用老山羊皮做衣裤,方得御寒,帐篷用不得,必须用厚羊毛做蒙古包。初到草原时,许多地质队员,特别是从南方来的,对这里艰苦的生活环境和工作条件极不适应,生活条件很差,饮水是一个大问题,草原上的野狼也很多。

白云鄂博是一个大型露天铁矿床,以铁、稀土、铌为主的多金属大型共生矿。含有71种元素、170多种矿物。矿石为磁铁矿石和氧化铁矿石两类。氧化铁矿石用矿物嵌布、粒度细,共生关系复杂,有用矿物和脉石的物化性质相近而难以分选。60年代以前,只利用了铁和稀土,且稀土利用率不到10%,其他有利用价值的资源还没有实现工业应用。多年来,国家对白云鄂博铁矿的铁、稀土、铌的选矿组织多次的技术攻关。到1990年,采用弱磁-强磁-浮选工艺流程改造氧化铁矿石选矿系列,才大大提高了该铁矿的经济利用价值。铁矿品位达到60%-61%,铁回收率71%-73% ,稀土精矿品位达50%-60%,稀土总回收率18%-56%。

内蒙古和华北其他省区分头调查与写出专著成果交出版社后,为了加快速度,在1956年的6-12月间,我们又分组到华东与华中各省调查。其中到江苏、浙江、福建调查的有李慕贞、李松生、胡序威、方文和梁仁彩。

初到江南地区,我们发现这里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都与北方有很大不同。以苏州杭州为中心的江南平原(丛苏南的南京、苏锡常到浙北的杭嘉湖地区)河湖交错,水网纵横,桥梁密布,古镇小城,田园村舍,湖光山色,如诗如画。

在江南地区调查期间,我们参观访问了许多历史文化名城和古镇, 如苏州、无锡、常州、镇江、杭州、绍兴、嘉兴、湖州等,这些历史文化古城大多有着江、河、湖、山交融,风光秀丽的自然环境,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及名胜古迹。例如,有2000多年历史的杭州,自然与人文景观丰富多彩,古代庭、园、楼、塔、寺、泉、壑、石窟、摩崖、碑刻遍布, 或珠帘玉带,烟柳画桥,或万千姿态,蔚然奇观,或山清水秀,风情万种。又如有“水乡泽园”, “园林之城”美名的苏州。山、水、城、林、园、镇、结合为一体,既有园林之美又有山水之胜,自然人文景观交相辉映,加之文人墨客题咏吟唱,使苏州成为名副其实的“人间天堂”。

江南地区工农业发达,人烟稠密,集镇特别多。据统计,全区约有2000多个集镇,平均每48平方公里有一个集镇,其中著名的历史文化集镇有苏州附近的周庄、同里、甪直、锦溪,杭嘉湖地区的南浔、西塘、乌镇等。集镇是农村与城市连接的纽带,商业在集镇中占有重要地位。我们从苏州无锡下去调查各县的农业生产与农村经济过程中,看到许多集镇一般都有小桥流水,深巷老宅,廊街岸柳,还有茶馆街坊典当戏台寺庙书院等,不仅风景秀丽,而且商贸繁荣。例如,周庄是个典型的江南水乡,历史悠久,物产丰饶,素有江南“鱼米之乡”美称。镇内溪流纵横,看桥,看庙宇,看名人故居,走里弄,景区内完全不需要交通工具,既轻松,又愉快。周庄不仅风景秀丽,更是美食家的天堂,阳澄湖大闸蟹等深受游客的青睐。周庄、同里、甪直、锦溪一带历来是我国重要的桑蚕产地。几乎遍地养蚕,户户缫丝织稠。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许多丝织业的专业镇,不过后来因丝织业萧条而逐渐衰落。

江南水乡的民居以苏州、 杭州地区最有代表性。物产丰富的江南住宅规模和布局也很有特色。我们走进浙江绍兴的民房参观,这里的住宅外围墙壁都很高大、粗广,房子大多是较高的两层楼房。为了防火,居民经常房房相连,中间有烽火墙隔断,庭院的面积不大,天井显得分外高深。大的住宅一般从大门起经过轿厅、客厅、正房到内室,两侧有花厅、书房、卧室及小花园。住宅建筑规模大小与房子布局都体现出与北方不同。由于绝大部分民居出门见水,所以几乎家门外都有一个小小的埠头。居民每日洗衣、洗菜、淘米等都在这里,形成江南水乡一种独特景色。

在参加中华地理志经济地理丛书编写的5年多期间,我到过河北、山西、内蒙古、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安徽、广东、辽宁等地区进行地理调查,其中以华东地区的调查时间最长,达半年多之久。这套丛书的编写得以顺利完成,主要是由于院领导的大力支持,全体工作人员的努力和各地区有关业务部门的热情帮助,介绍基本情况及提供必要的材料分不开的。为了完成这套丛书的编写任务,大家工作都很努力,团结互助,生活既有苦累,又有乐趣。回想这段工作经历,至今念念不忘。



*梁仁彩(1927—),1953年至退休在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