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关怀   历史丰碑  
  历任领导   两院院士  
  著名人物   创新人才  
  专题文章   所庆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 > 回忆回顾  > 工作和生活掠影  
  难忘的吉隆行(作者:李文华 韩裕丰)  
          2010-09-17    【关闭】  
 

难忘的吉隆行

李文华 韩裕丰

1975年是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在西藏执行科考任务的第三年,当年夏季林业组一行10余人分乘大小两辆汽车,由日喀则出发奔向吉隆县地区。途经定日西行时,路况越来越差。虽然地面上有明显的公路标志,但实际上公路却时隐时现,时而淹没在溪流中,时而杂草丛生,一时很难辨认出公路的轨迹。尽管如此,我们还是一边探路,一边前进。种种迹象表明,平时行驶在这条公路上的车辆很少,直到两天后到达目的地吉隆时,也没有遇到一辆从我们身边经过的汽车,而且第一天到达佩古湖转运站前,也未见到养路道班对公路进行养护,这就不难理解道路不畅的原因。

第一天经过的地区海拔都在4000米以上,气候条件限制了树木的分布和生长,连灌木也不多见,广袤的草地上多为草甸植物所覆盖,是西藏重要的优良牧场。除了沿宽阔的河谷零星散落在草地上的黑色帐篷外,看不到一处居民定居点。随同我们一起考察的西藏自治区林调队的同志们,不论是土生土长的藏族,还是上世纪60年代从林业大学院校毕业后分配到西藏工作逾10年之久的汉族,对这片土地发生的一切也都感到陌生和神秘。经过一路颠簸,当天下午到达佩古湖转运站,安顿好吃完晚饭后,时间还不到7点,趁着太阳还没有落山,一些身体好的同志便走向湖边散步,并发现转运站的同志用线网在湖边围了一圈,里面有十几只小野鸭,这些小家伙是从落到这里的野鸭孵化出的小鸭中捕获的,全身呈黄色,毛茸茸的,十分可爱。

第二天汽车翻越海拔5000米的高山后,沿着蜿蜒的道路一直向下,中午时分顺利抵达吉隆县,稍作休息后,又驱车直奔小吉隆。从县城往下才是林区,通往小吉隆的公路独有一条,而小吉隆是这条公路的终点站,区政府就设在小吉隆,因海拔较低(2400米),气候温暖湿润,四周植被保存较好,呈现一派亚热带风光。

我们以小吉隆为中心,向四周辐射开展森林调查工作,用不到两周的时间完成了全部考察任务。在进入考察区以前,从有关资料了解到,亚洲西部和喜马拉雅山西部,是天然雪松分布区域,吉隆和吉隆以西正处于上述地理位置,距此不远的印度是它的中心分布区,据此推断,本区有可能见到天然分布的雪松。从野外调查工作第一天起,我们就把注意力集中到寻找它的踪影,就在考察快到冲色郎久沟时,远远看去,在一片幽绿的森林中,点缀着几株圆锥形树冠的树,外形酷似雪松。期望它就是我们心目中要找的树种,但走近仔细观察,却与雪松大相径庭。根据其形态特征,我们得知它为云杉属的西藏长叶云杉。

西藏长叶云杉是喜马拉雅山特有的树种,在国外分布于阿富汗、尼泊尔、印度等地,在我国仅见于西藏的吉隆地区,通常分布于海拔2000-3000米地带,下界与常绿阔叶林相接,上界向冷杉林过渡,是云杉属在西藏分布海拔最低的一个树种。

西藏长叶云杉外部形态最显著的特点是叶长、果大,叶四棱状,条形,长3-4厘米,为同属其他树种叶长的2-3倍;球果圆锥形,成熟前绿色,成熟后褐色,长12-18厘米,为同属其它云杉树种果长的2-3倍,上述特征不难与同属其他树种相区分。

虽然在吉隆考察期间没有发现雪松的身影,但能第一次见到西藏长叶云杉,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未见到雪松留下的缺憾,心理上也得到一点慰藉。

我们在吉隆考察中另一收获是,这里有长叶松生长,该树种在国外分布于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等国,在我国天然分布也仅限于吉隆境内的冲色—江村—热索桥一带,位于长叶云杉分布下限,海拔1500-2500米,是喜马拉雅地区特有的一种针叶树种。它在喜马拉雅南坡的印度北部分布较广泛,形成大面积纯林或与雪松、乔松组成混交林。在吉隆有小面积的纯,或以长叶松占优势组成的混交林。

长叶松是我国松属中针叶最长的树种,长20-35厘米,这也是长叶松得名的由来。球果卵圆形,长10-20厘米,径6-9厘米,成熟时褐色。凡到过此地的人,都会在林下拣几个带走,不仅是松树的见证,也是漂亮的装饰品。

此外,分布较普遍的另一针叶树种是乔松。我们第一次见到乔松是1974年进入墨脱考察时,在离县城不远的山坡上对它进行过初步调查,当时感到很新奇。但吉隆地区的乔松远比墨脱地区的数量多长势好,树枝上挂满成对细长的果实,长20-30厘米,成熟由绿变褐色,很具有观赏价值,亦是重要的绿化树种。

为深入了解吉隆森林分布状况,我们专门抽出一天,从小吉隆起程,沿吉隆河谷崎岖不平的小路步行,向中尼边界挺进,一路上除被河谷两侧的森林吸引外,也领略了这里自然风光的美丽,独特的地形地貌,在雨量集中的夏季,形成数条瀑布,从悬崖峭壁上奔腾而下,景色十分壮观。还有较大的岩洞,为过往的行人特别是为尼泊尔人提供了挡风避雨和夜宿的去处。他们之所以穿梭于吉隆与尼泊尔之间,目的是带回去一些日用商品和盐巴。从小吉隆步行到中尼边境线中国一侧热索桥,需要花费一整天的时间,所以我们只走了大半路程,便在当天晚上返回驻地。因为时间所限,新的任务还等待着我们去完成。

为了进一步弄清西藏长叶云杉、长叶松、乔松等树种的物理和木材力学性质,按实验的目地要求,就地伐取长1米、直径30厘米左右的一段木材,从产地辗转数千公里运回北京,再运往南京林产工业学院(现更名为南京林业大学)木材教研室,委托那里的研究人员作系统的分析实验研究。他们对来自遥远的西藏而且又是我国特有树种的试验,格外珍惜和重视,组织有关力量投入实验研究工作。其获得的分析研究数据,不但填补了西藏地区木材研究的空白,也为科学研究和教学积累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丰富了木材学的内涵。

我们是青藏科考队第一批到达吉隆考察的专业组,在当地政府和驻军部队热情接待和大力支持下,圆满完成计划中的各项任务。在我们到达这里之前,未曾有过林业工作者到此地进行过任何形式的林业调查研究,所以利用这次难得的机会,尽可能广泛地搜集一些与林业有关的资料,特别是对所设每块标准地的调查、记载和取样,都做到了一丝不苟,不留遗憾。对我们个人来说,来到这个地区进行调查虽不能说是最后一次,恐怕至少可以说再来的机率很小。

当林业组完成吉隆的考察任务向其他地区转移时,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派研究人员专程来吉隆采集长叶松、西藏长叶云杉、乔松等种子,并带回北京进行种植试验。引种和驯化国内外具有经济价值和观赏价值的植物资源,并开展持续利用研究,一直是他们追求的目标。据了解,乔松和西藏长叶云杉引种在北京植物园,连续保护4年后,不需要越冬保护便能生长,但长叶松就没有那么幸运,第五年地上部分被冻死,但根部仍存活。

由于长叶松和西藏长叶云杉在西藏分布的局限性,1985年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为了有效地保护这些稀有的树种以及在林内栖息的珍贵动物,建立了江村自然保护区,总面积340平方公里。除此之外,我们认为应注意向区外引种长叶松、西藏长叶云杉、乔松等树种的试验,扩大其栽培范围,从吉隆地区逐渐向西藏乃至青藏高原和内地其他地区扩展。

通过新闻媒体的宣传报导和大量科学考察专著及论文的发表,使人们不仅知道这里生长着几种西藏特有的树种,而且位于吉隆县城东南15公里,沃马公社西北1公里的黑沟中,发现上新世三趾马动物群化石,其中有吉隆三趾马、吉隆大唇犀、麋鹿、小古长颈鹿、葛氏羚羊等10多种哺乳动物化石,还有其他专业组考察后对这个地区的报导,使吉隆县不再成为过去默默无闻的地区,吸引了更多人的眼球,提升了该地区的知名度,为振兴地方经济和旅游事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李文华:中国工程院院士;韩裕丰: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