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关怀   历史丰碑  
  历任领导   两院院士  
  著名人物   创新人才  
  专题文章   所庆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 > 回忆回顾  > 工作和生活掠影  
  几代人的追求(作者:肖怀远)  
          2010-09-17    【关闭】  
 

几代人的追求

肖怀远

与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打交道,有两次难忘的经历:第一次是1974年,我当时在藏北安多县果加乡下乡蹲点。有一天,几位科考队员在周围山头做工作,标地名时找到了我们。我请当地群众帮他们完成了任务,他们高兴地走了。我对这些用自己的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的科学家深感敬佩,但对他们工作的意义和全貌却不甚了了。第二次是1996年5月,我陪同国家科委、中国科学院等单位12名科学家沿雅鲁藏布江走了一趟,进行首次大拐弯电站超前期考察工作,行至米林县派乡东边的一个村子,没有路了,我们坐下来吃干粮。这一带是藏族、门巴族、珞巴族群众的居住区,一个村民跑过来朝我们大喊:“Yang Yichou!Yang Yichou!”我听不懂他说什么,而同行的中科院水利专家关志华教授听懂了,兴奋地对我说:“他在喊杨逸畴,是我们青藏科考队的一个老队员。”杨逸畴教授曾数次参加大拐弯地区科学考察,和当地群众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在少数民族群众中,“杨逸畴”成了中国科学家的代称。这件事深深地感动了我。过去我认为,西藏人民群众是通过中国人民解放军认识共产党、认识社会主义、认识共产党领导下的“新汉人”的。现在我增加了一个新的认识,我们的科学家、医务工作者、人民教师同样是现代文明的播种者,他们走遍了西藏的每一条山沟,把党的关怀、民族团结的情谊带给了每一个少数民族同胞。如果说中国人民解放军当年使西藏人民政治上获得翻身,当家做了主人;那么,我们的科教工作者则使西藏人民获得了思想上的解放,促进了生产力的提高和社会发展的巨大进步,使西藏能够跟上时代的步伐,与全国、全世界一道迈向现代化的明天。

考察归来后,我翻了一些资料,了解到在19世纪后期至1950年的旧西藏,也有那么几位外国探险家来过西藏。他们或出于不可告人的目的,偷偷摸摸;或单枪匹马,成果甚微。而真正大规模的青藏高原科学考察是在新中国建立以后。当年随十八军进藏的就有一批科学家,分为地质、农业、社会科学三个组,对西藏自然、社会的初步考察,为以后的经济建设、社会变革提供了很多基础性科研成果。20世纪60年代,施雅风、刘东生教授对青藏高原隆起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从70年代开始,国家投入巨资,由中国科学院组织了庞大的队伍,对青藏高原进行了为时20多年的大规模科学考察,内容涉及地球物理、地理、地质、地貌、水文、气象、生物、生态等各个科学领域。90年代,青藏高原研究进入更加深入的阶段,“青藏高原的形成、演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被列入国家重大基础研究项目(攀登计划项目)。接下来,青藏高原科考队青藏高原隆升机制即地球动力学方面的研究,对青藏高原与全球变化相互关系的研究,对结合青藏高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进行可持续发展方向与途径的研究,不仅前无古人,而且硕果累累。青藏高原科考队成长起十几位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硕士和博士,出版了170多部价值无量的科学专著。1996年8月全国科技援藏会议期间,中科院派专人进藏,将全套专著赠送给新落成的西藏图书馆。与此同时,科考队还对西藏农牧业的区域开发、地热电站建设、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生物等其他自然资源的开发,提出了很多极具价值的科学建议,被自治区人民政府和主管部门采纳。青藏高原科学研究成果,在国际地球科学界影响深远;对全国、对西藏的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则功德无量。

尽管每一年科考队工作结束后,新华社都要播发消息,但对人类科学史上这一亘古未有的伟大事业,却知者寥寥。170多部科学专著,在科学家眼里是珍宝,但其中大量的图表、枯燥的数字和充满科学术语的分析,对普通读者和青少年则如同天书。怎样用普及性的语言和形式把中国科学家的壮举、精神和贡献表现出来,昭示天下,教育后人?怎样趁参与青藏高原科学考察的大部分老科学家还健在的时候,把他们这些非凡的经历和动人的事迹抢救下来,给中国乃至全世界科技界留下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这些直接受益的西藏人理应为这些科学家歌功颂德、树碑立传!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中华民族的大团结是每个公民的心愿,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基础。以汉族为主的一批研究青藏高原的科学家,深入到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一边工作,一边普及科学文化知识。而我们的少数民族兄弟,则以极大的热情和艰辛的努力帮助科学家完成任务。这里面留下多少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我亲耳听到的就不计其数。还有我们可亲可敬的解放军战士,也为青藏高原科学考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甚至牺牲了宝贵的生命。仅驻墨脱某部,在和平时期为护送科考队和往来人员,就牺牲了28人。有一次多雄拉山口发生雪崩,5名战士为了保护科学家,全部壮烈牺牲,科学家安然无恙。这些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壮举,理所当然地要写在共和国不朽的史册上,也理所当然地铭记在各族人民的心中。

在自治区科委工作期间,我曾和同志们将西藏几代科技工作者的“老西藏”精神,概括成“崇尚科学,严谨求实,无私奉献,为民造福”四句话,镌刻在科委新办公楼的门厅里,作为新时期西藏科技工作的座右铭。这四句话第一句讲认识,第二句讲学风,第三句讲精神,第四句讲目的。了解了青藏项目科学家们的故事,我觉得这几句话还要靠大量生动鲜活的事例去注解。仅“无私奉献”一条,在青藏高原科考队就能发现多少感人至深的故事,多少顽强拼博的生动事例,多少令人回肠荡气的感情波澜。

在回顾青藏高原科考队的不朽业绩和崇高精神时,感慨良多。我想到,马克思在《资本论》序言中写的“只有不畏辛劳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这句让人刻骨铭心的话,似乎就是为在世界屋脊奔波的青藏高原科考队的科学家们写的;我想到,鲁迅先生在形容中国知识分子时说的“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道出了几千年来我国一代又一代衷心报国的知识分子的赤子之情;我想到,江泽民总书记在论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时讲到,要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武装头脑,同时要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青藏高原科考队的科学家身上,集中地体现了现代科学精神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结合。他们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一部部价值连城的科学专著,更重要的是留下了一笔值得世代相传的精神财富。这笔精神财富,无论在中国科学史上,还是在世界科学史上,无论对于中华民族,还是对于全人类,都是无比珍贵的。

先哲孔子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时间老人正在一刻不停地把我们拉向21世纪。在我们跨入新世纪的时候,我们永远不会忘记那些在20世纪后半期为青藏高原科学考察付出了心血,付出了青春,付出了健康,甚至付出了生命的科学家们。他们的贡献,他们的业绩,他们的精神,是中国乃至世界科学史上的一块碑,是我们心中的一块碑。



作者系原西藏自治区宣传部部长,科委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