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秉维,男,汉族,广东惠阳(今惠州)人,生于1913年2月1日,2000年12月8日于北京逝世,享年87岁。中国共产党党员,著名地理学家。1953年起历任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研究员、所长、名誉所长,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理事长。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64年当选为罗马尼亚科学院院士。曾任第三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三、五、六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

阅读详细》

 
     
   
     
 
  黄秉维院士生平年表  
          2010-06-04    【关闭】  
 
黄秉维院士生平(1913—2000)
 
1913年2月1日, 出生于广东惠阳县。
 
1918年春,入惠阳林寅谷私塾上学。
 
1923年冬,入惠阳淡水圩求慊学校上学。
 
1925年秋,入惠阳县立第二小学上学。
 
1926年夏,入广州小马站廉伯英文学校学习。
 
1928年夏,考入中山大学预科乙部(理农工医部)。
 
1930年夏,升入中山大学理学院地理系。
 
1932—1934年 在中山大学理学院地理系学习。期间随卞莎(Wolfgang Panzer)教授考察广州白云山、罗浮山、珠江三角洲等地,去香港皇家观象台(Royal Observatory)实习天气预报。毕业论文《广东惠阳西湖与铜湖之间地形研究》成绩优秀,获得金质优学奖章。后由中山大学地理系主任卞莎推荐,获洛克菲勒文教基金会奖学金,进北平地质调查所为研究生,由翁文灏指导研究山东海岸地貌。
 
1935年 参加中国地质学会年会,发表有关我国海岸地貌问题的意见。会后应丁文江之邀参加《中国地理》和《高中本国地理》编撰工作。在庐山,第一次与李四光(时任地质研究所所长)见面。本年,加入中国地质学会。
 
1936年 年初丁文江去世,编书工作由翁文灏指导,地点改在地质调查所。完成《中国植物地理大纲》。夏,赴庐山牯岭与李四光一同考察第四纪庐山冰川问题,彼此间几无一致见解。
 
1937年 年初,随地质调查所迁长沙。《中国地理》的编写已完成气候、水文、土壤、植物、地理区域五章。
 
1938年 年底,应聘赴浙江大学(时在广西宜山),任讲师。
 
1939年 在浙江大学授课,编撰《自然地理学原理》(讲义)。年底,升任副教授。
 
1940年 完成《自然地理学原理》(讲义)。继续编写《中国地理》。发表《中国之植物区域》(上)。编制“中国气候区域”挂图。
 
1941年  编写完成《高中中国地理》送交教育部。发表《中国之植物区域》(下)。
 
1942年  应邀进资源委员会,在经济研究室负责区域经济研究。此后至1949年,先后任专员、专门委员、简任技正和研究委员。在资源委员会,完成《中国动力资源之区域分布》,完成区域经济研究报告、工业经济研究报告。
 
1945年 受聘为中央设计局专门委员,参加区域计划组工作。接受资源委员会全国水力发电工程总处委托,率员作云南螳螂川水力区域的经济地理调查。加入科学工作者协会,为发起人之一。
 
1946年  获国民政府“胜利勋章”。春,率员进行川西岷江上游峡谷区的水库调查。夏,随资源委员会迁南京。黄秉维改任研究委员。秋,率员作长江三峡库区淹没损失经济调查。次年上半年完成调查报告。
 
1947年 率员作钱塘江上游乌溪黄坛口水库、新安江街口水库调查。当选为《地理学报》编委。代理经济研究所所长。
 
1948年 率员搜集黄河流域自然条件、水土流失、灌溉、农业等方面资料进行整理、研究。任“资源委员会保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1949年 南京解放后,任“资源委员会保管处”副处长,南京市生产建设研究委员会副主任。研究农业问题和南京工业调查。
 
1950年 任华东工业部工业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兼任华东财政经济委员会工矿普查组主任,主持华东区工矿普查工作。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筹备处成立,黄秉维兼副主任。中国地学会与中国地理学会合并,黄秉维当选为理事及《地理学报》编委。
 
1951年 调华东财政经济委员会任基本建设处副处长,主持华东基本建设计划工作。中国科学院致函华东财政经济委员会,请调黄秉维任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所长。
 
1953年 调入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任研究员。提出地理研究所的三大任务是黄河中游山陕之间峡谷土壤侵蚀的研究、南方山地利用和厂址选择。随黄河水土保持工作队赴陕西考察,负责黄河中游水土保持、土壤侵蚀与地形研究。编制1:400万黄河中游土壤侵蚀分区图和水力、风力侵蚀图。发表《陕甘黄土区域土壤侵蚀的因素和方式》。
 
1954年 主持黄河流域规划的水土保持工作。被中国科学院任命为地理研究所第一副所长,代理所长。发表《关于西北黄土高原土壤侵蚀因素的问题》、《过渡时期地理学的任务与地理研究所改进工作的方法和办法》。
 
1955年 主持《中华地理志》工作。黄秉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学部委员、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发表《编制黄河中游流域土壤侵蚀分区图的经验教训》。
 
 
1955年水土保持检查组赴山西考察。左二为竺可桢副院长,左三为黄秉维
 
1956年 主持制定《十二年(1956—1967)国家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自然地理学部分。当选为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连任至1979年)。任《地理学报》主编(连任至1984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学术委员会主任(连任至1991年)兼自然地理组组长。任中国科学院中国自然区划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主持《中国综合自然区划》工作。
 
1958年 主持中国自然区划研究。完成1:400万中国自然区划图及说明书。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大地图集》编纂委员会副主任,自然地图集主编。
 
1959年 主持西北干旱区水分平衡问题研究。任中国科学院治沙队副队长,主持沙漠的成因类型、风沙移动规律与防风沙措施的研究。兼任地理研究所自然地理研究室主任。受聘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委员会综合考察组组员。当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三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黄秉维(左二)1959年在沙坡头治沙站考察
1960年 主持农田需水量研究。组建沙风洞筹建设计组。国家科委西北防旱组水分平衡分组成立,黄秉维任组长。苏联地理学会提名黄秉维为该会外国会员。被中国科学院任命为地理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治沙研究所筹备委员会委员。
1961年 主持华北平原农田水分平衡研究。
1962年 中国亚非学会在北京成立,当选为理事。5月,受聘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委员会地学组组员并任地理学分组组长,中央气象局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被选为中国地理学会自然地理专业委员会主任。 
  1963年 ,主持热量、水分平衡及其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研究。本年,第一次提出加入中国共产党的申请。
 
  1964年 主持甘肃农业区划研究。任《中国自然地理》编辑委员会副主任。当选为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受聘为《科学通报》编辑委员会常务编委。
 
  1965年 任甘肃省农业区划委员会副主任。主持完成酒泉专区农业区划。被授予罗马尼亚科学院通讯院士(后改为名誉院士)。
 
  1967—1971年 受“文化大革命”干扰,中断了科研工作。于1970年8月31日去湖北省潜江县广华寺中国科学院“五七”干校。期间曾到农村插队。1971年7月底回北京。
 
  1972年 任《中国自然地理》编撰委员会副主任。
 
  1973年 依照周恩来总理指示,竺可桢副院长约见黄秉维等谈“近来气候变化及其与人类的关系”。受聘为《中国科学》编辑委员会委员。
 
  1974年 任中国科学教育代表团团长,赴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访问。任中国地理学会代理理事长。
 
  1978年 筹划并建立中国科学院禹城试验站。被授予1977年度中国科学院“先进个人”称号。当选为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常务委员会委员。出席全国科学大会,被授予“先进科技工作者”称号。主持编著的《中国综合自然区划(初稿)》,获全国科学大会重大科技成果奖。以黄秉维为团长的中国地理代表;访问美国。国务院任命黄秉维为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所长。
 
 
1978年率中国地理代表团访问美国
 
  1979年 主持中国农业自然生产潜力的研究,全国综合农业区划中的农业综合自然区划研究。受聘为中国生态学会筹备委员会委员。当选为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连任至1991年)。受聘为中国第四纪研究委员会委员。美国地理学会会员,西德《地学杂志》特约编辑。
   夫人王爱云病逝。
 
  1980年 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出版图书情报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科学院成立“生态学研究中心”筹备小组,黄秉维为筹备组成员。英国皇家地理学会授予英国皇家地理学会名誉通讯会员。任中国科学院农业现代化研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受聘为《生态学报》编委。受聘为国际山地学会顾问。
 
80年代在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接见非洲客人
 
  1981年 发表《确切地估计森林的作用》。任中国科学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受聘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地学)学科评议组成员,《水土保持通报》编辑委员会委员(1981—1991年)。国务院授予自然地理学博士学位研究生指导教师。筹备建立北京大屯农业生态系统试验站。
 
  1982年 地理研究所首届学位评定委员会成立,任学位评定委员会主任(连任至2000年)。发表《再谈森林的作用》。任《地理研究》主编(连任至1992年)。
 
  1983年 赴美参加“中美科学政策讨论会”,作关于华北平原利用改造研究策略的报告。当选为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成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
 
  1984年 中共中央组织部任命黄秉维为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名誉所长。致信中央书记处研究室,建议迅速组织力量,积极开展大气中二氧化碳问题研究。任《当代中国》丛书中国科学院卷编委会编委,负责编写地理学部分。受聘为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成员,《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委员,《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地理卷》编辑委员会主任等。
 
  1985年中国地质学会授予黄秉维从事地质工作五十年荣誉证书。
 
  1986年 就中国“地理科学”研究的现状,致信钱学森。任水利电力部长江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专题论证专家组顾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理)学科评审组成员、中国科学院资源研究委员会委员。参与主持编著的《中国自然地理》系列专著(13册)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1986年应德国美因兹大学地理系主任M. Domroes教授之邀,赴德参加《中国气候》中德工作组会议期间会见老师卞莎的夫人M. Panzer。
 

1986年应德国美因兹大学地理系主任M. Domroes教授之邀,赴德参加《中国气候》中德工作组会议。期间M.Domroes陪同参观美因兹城。左为黄秉维,右为M.Domroes教授。

  1987年 主持开展农田系统能量与物质交换的实验研究。任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大百科全书》地理学卷编辑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西部资源环境研究发展中心顾问、《中国国家经济地图集》顾问。中国土壤学会授予黄秉维荣誉证书。《中国自然环境及其地域分异的综合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发表《华南坡地利用与改良:重要性与可行性》。
 
  1988年任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中国全国委员会(CNC-IGBP)委员。
 
  1989年 任中国科学院《国家自然地图集》编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全球变化小组”与“坡地小组”组长。《再论华南坡地利用与改良》。
 
 
1990年在国际地理联合会亚太区域大会上与中外宾客合影
 
  1991年 当选为中国地理学会名誉理事长。
 
  1992年 受聘为水利部水土保持顾问、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丹江口水库开发性移民系统研究课题首席科学家。任水利部、中国科学院及地矿部 “黄河治理与资源开发利用”项目专家组成员。
 
 
1992年考察华南坡地利用与改良。右为黄秉维,左为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张经炜教授
 
  1993年 受聘为中国科学院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自然地理综合工作六十年——黄秉维文集》与《自然地理综合研究——黄秉维学术思想研讨》出版。
 
  1995年 从1995年起获蔡冠深中国科学院院士荣誉奖金。
 

90年代与施雅风院士在一起

90年代与陈述彭院士在一起
 
  1996年 发起、组织召开“陆地系统科学与可持续发展”研讨会,建议开展“中国陆地系统与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第28届国际地理大会授予黄秉维特别荣誉证书。

1996年出席在山东禹城召开的“黄淮海平原农业可持续发展”学术讨论会,考察禹城农业综合实验站。中为黄秉维

1996年赴石家庄市栾城农业生态试验站考察研究。左三为黄秉维

 
  1997年 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地球科学)。受聘为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中国全国委员会(CNC-IGBP)顾问。
 
  1998年 发表《地理学与跨学科的综合研究》。
 
  1999年 受聘为《中华地理通志》顾问。再次当选为中国地理学会名誉理事长。
 
  2000年 中央电视台《东方家园》栏目播放《二十世纪著名地理学家——大地之子黄秉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学术委员会科学顾问。12月8日因病医治无效于11时48分辞世,享年87岁。
 
 
 
(2003年4月由杨勤业、袁朝莲、顾钟熊、吴关琦(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