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文娇等在中国主要作物产量对气候灾害响应方面取得进展

  随着干旱和洪涝等气候灾害频发,作物产量遭受不同程度的损失,严重威胁全球和区域粮食安全。定量识别作物产量对气候灾害的响应,有助于保障粮食安全,制定应对气候灾害的有效措施。 

  以往的统计模型和作物模型均很好地分离了气候变化对农业产量的影响,但对极端气候灾害影响仍很难完全分离,多通过部分指示极端气候灾害的气象指标(如极端降雨、极端温度等)来反映。近期,史文娇等通过定义灾害序列和控制序列窗口,发展了适用于分析干旱和洪涝等气候灾害对作物减产程度的时序叠加分析法,定量分离了1982-2012年干旱和洪涝灾害对中国和不同主产区的水稻、小麦、玉米和大豆四大主要粮食作物的减产程度。 

  研究结果表明,干旱和洪涝灾害使得中国主要作物(玉米、水稻、大豆和小麦)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减产影响。洪涝灾害使主要作物的单产和总产减少4.46.8%;而干旱灾害造成的影响更加显著,主要作物产量损失达4.511.6%,其中玉米和大豆更为明显,单产和总产下降7.811.6%。干旱和洪涝灾害分别使得小麦单产下降5.8%6.1%,使水稻的单产和总产下降了4.56.3%。三个主产区中,东北和黄淮海区作物产量对干旱更为敏感;长江中下游地区仅早稻的单产受到洪涝的显著影响。 

  研究为直接厘定不同区域作物产量对气候灾害的响应程度提供了一种新方法,并为今后农业应对气候灾害提供了科学支撑。 

  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期刊(Shi Wenjiao*, Wang Minglei, Liu Yiting. Crop yield and production responses to climate disasters in China.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2021, 750: 141147. https://doi.org/10.1016/j.scitotenv.2020.141147)。     

  论文链接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