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艳课题组在青藏高原第四纪气候-植被变化历史研究领域取得新进展

  56日,国际著名学术期刊Science Advances在线发表了来自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的赵艳研究团队题为Evolution of vegetation and climate variability on the Tibetan Plateau over the past 1.74 million years的研究论文,报道了关于青藏高原长尺度植被/气候变化与机制的最新研究成果。该研究建立了青藏高原 1.74百万年(Ma)以来首个可分辨轨道-千年尺度变化的植被/气候序列,揭示了高-低纬过程如何驱动高原季风区植被/气候的完整图像。

  青藏高原对亚洲季风区乃至全球气候具有重要影响,但迄今为止缺少能分辨多谱系轨道尺度植被与气候变率的长序列证据。这直接限制了对全球冰量和低纬夏季日照量如何影响季风,千年尺度信号来源自高纬还是低纬等重要古气候学理论问题的认识。

  研究团队通过青藏高原东部若尔盖地区573.39 m湖泊沉积岩芯,利用高分辨率的孢粉等多指标分析,建立了青藏高原1.74 Ma以来平均分辨率达600年轨道-千年不同时间尺度的植被/气候序列,获得了高原气候全谱系周期性变化特征。研究揭示出高-低纬驱动机制的三种不同“模态”,即:1.54 Ma之前为低纬主导驱动,气候变化以两万年周期为主,千年尺度变化频率低;1.54–0.62 Ma期间为高-低纬共同驱动,4万年和2万年周期共同主导,千年尺度气候显著增强;0.62 Ma之后则为高纬驱动主导,10万年周期增强,千年尺度频率明显变低。 

  与以往低分辨率研究揭示的高原气候主要受高纬冰盖控制的认识不同,该研究结果表明高原东部轨道尺度变化总体受低纬过程的强烈驱动,但冰盖阶段性增长导致高纬驱动的阶段性增强;千年尺度变化自1.54 Ma以来持续存在,主要受高纬过程驱动。该研究填补了关键记录空缺,为研究轨道/千年尺度季风动力学机制提供了重要的证据。 

  最近,该团队又在同一地区获得了1100 m的高质量湖泊岩芯,有望为在更长时间尺度上理解青藏高原气候-植被变化与全球性重大边界条件变化的动力学关联提供关键证据。 

  研究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s. 41690113, 41888101),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6YFA0600501)和科学院先导专项(XDA20070101)的支持。 

  论文信息

  Y. Zhao*, P. C. Tzedakis, Q. Li, F. Qin, Q. Cui, C. Liang, H. J. B. Birks, Y. Liu, Z. Zhang, J. Ge, H. Zhao, V. A. Felde, C. Deng, M. Cai, H. Li, W. Ren, H. Wei, H. Yang, J. Zhang, Z. Yu, Z. Guo, Evolution of vegetation and climate variability on the Tibetan Plateau over the past 1.74 million years. Sci. Adv. 6, eaay6193 (2020).  

  论文链接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