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报】基金答辩时评委眼睛都亮了!中科院研究员花17年钻研“光盘行动”

     

  (作者系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成升魁,《中国科学报》记者甘晓整理) 

  今年429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食品浪费法》(以下简称《反食品浪费法》)获通过一周年的日子。继法国、意大利和日本之后,我国是世界上第四个对反食物浪费进行立法的国家。 

  而我带领的资源环境领域研究团队关注和思考食物浪费问题,已有17年之久。我为何执著于这一课题? 

  我生长在农村,饥饿的记忆挥之不去;高中毕业当过4年农民,上大学又是农业大学,对粮食或食物问题有种本能的关注。大约在2005年,我开始关注和思考食物浪费问题。 

  作为资源环境领域的研究团队,我们深知国家在粮食或食物生产上耗费巨大,那些辛辛苦苦种出的粮食,经过储藏、加工、销售、烹饪等,中间付出了巨大的资源、能源和环境代价,最后到达餐桌后,几乎是吃一半扔一半! 

  联想到我国极其有限的耕地、水资源和日益加剧的环境压力,直觉告诉我:我们国家没有资格也承受不起这种挥霍式的消费。 

  2010年前后,当我打算结合自己的专业,准备食物浪费的项目申报时,又产生犹豫不决。 

  当时正值2008年金融危机后国家出台各种政策和手段刺激消费,一些同行专家提醒我:政府鼓励消费,你这么做不是唱反调吗?还有人问我:食物浪费属于哪个学科或哪个方向?有什么科学问题?当然,也有专家同行支持,认为这个问题太重要了! 

  2010年的夏天,我的两位研究生到拉萨的餐馆调研。他们正准备进入包间称量餐桌上残留食物重量时,打开门发现餐馆的女服务员正狼吞虎咽地吃着桌上的残羹剩饭。那是来自农村的十七八岁小姑娘,背井离乡到西藏打工,每天节衣缩食,只能用客人剩下的大鱼大肉偷偷解馋。 

  我感慨万千:餐桌上少挥霍一些,节省下来的食物,不知道能让多少打工的小姑娘填饱肚子、享受美味! 

  正是这件小事坚定了我的决心:食物浪费这一社会现象的背后,是对我们国家有限的水土资源和社会经济资源的浪费,以及带来巨大的环境生态压力,也是对亿万生产粮食的农民劳动成果的亵渎,与生态文明和社会文明建设格格不入。 

  这时,我们才回过头来,琢磨其中的科学问题。经过文献调研和反复论证,我们决定从食物浪费导致的资源环境效应和可持续消费模式两个方面进行突破,并于2011年开始准备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20123月,我们提交了一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申请书。这个题目以问题为导向,打破了学科或专业方向的条条框框。后来,项目答辩时评委发亮的眼睛,业内专家对项目的认可和支持,特别是自然科学基金委管理科学部对项目执行过程的关心和支持,都给予我们在持续开展食物浪费研究的道路上极大的信心。 

  重点项目立项的4个月后,中央八项规定出台,为遏止食物浪费营造了有利的政策环境,也对我们项目的执行提出了新的要求。 

  我们克服重重困难,先后开展了两次大规模调研,耗时4年,脚步覆盖了北京、上海、成都、拉萨的366家餐馆、6983个餐桌,完成餐馆经理和厨师访谈750余人次,消费者调查问卷7482份,称量3.2万余道菜品,累计称重10万余次,近300名研究生和学生志愿者参与其中。 

  调研的结果令人震惊,根据初步测算,2015年,我国城市餐饮业仅餐桌上浪费的食物就有1700万吨至1800万吨,相当于3000万至5000万人一年的食物量。 

  据此,我们先后提交了10多份食物浪费有关的研究报告,产生了积极的政策效应。这些科学结论也得到社会主流媒体的广泛宣传,产生了较大的社会效益。 

  经过五年的努力,2017年,这一重点项目顺利结题并被评为优秀。我们团队围绕食物浪费发表中英文学术论文40余篇,包括Nature子刊Nature Food、环境领域著名期刊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等,团队的研究成果被国内外同行广泛引用,成为中国乃至全球食物浪费研究的重要参考。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倡导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社会风尚。20209月开始,全国人大法制工作委员会成立立法工作专班,全力推进《反食品浪费法》起草工作。10月,我有幸参与专家研讨会,对《反食品浪费法(草案讨论稿)》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并提交对法律文本的修改意见。 

  《反食品浪费法》颁布实施后,我们团队应国家发改委、商务部、国家机关管理局和北京市发改委等部门的要求,正在积极开展反食品浪费监测和评估指标体系、实施方案、技术方法等方面研究工作,为全国反食品浪费减量评估工作落到实处提供科学支撑。 

  这些工作的推进,意味着我国从食物浪费研究到应用的全面转变,也意味着新的国家需求为食物浪费研究提出了新的问题,食物浪费研究的方向和重点由此进入了新的阶段。 

  回顾近20年的研究,选题立意时从犹豫彷徨到义无反顾的转变,立题立项时社会价值判断和学科专业之间的权衡,立据时既定的科学调研方法和目标与现实中食物浪费复杂性之间的矛盾,高质量论文发表和研究报告受到社会关注时的欣喜,学术交流思想碰撞时带来的进一步的冷静思考以及最终到推动国家推动立法实施时的成就感等等,一系列心路历程如今历历在目。 

  这个过程既离不开科技工作者透视现实的能力、直面问题的勇气、求真务实的精神和服务国家决策的担当,更离不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下简称自然科学基金委)的前瞻性布局。 

  二十年磨一剑,我国食物浪费治理经历了从研究到立法的全过程。通过这个案例,我们深刻体会到,科学研究特别是公益性研究领域,不论是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还是应用研究,都要着眼于服务社会。 

  同时,作为科技工作者,我们要高度关注国内外形势的变化,敏锐捕捉重大社会现象或问题,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断向科学研究的广度和深度进军。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