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报】科学数据共享难度大进展也大——2019世界数据系统亚洲—大洋洲会议侧记

  来源:中国科学报    作者:王卉    发布时间:2019-5-13 

  “随着大数据的出现,科学发现越来越依赖于对海量数据的收集、管理和分析,科学研究水平也越来越多地取决于对数据的积累以及将数据转换为信息和知识的能力。”在近日由国际科学联合会世界数据系统(WDS)在京主办的2019世界数据系统亚洲大洋洲会议上,中国科学院办公厅副主任王树志再次强调数据共享的意义。    

  中国于2001年启动科学数据共享工程,又于2004年设立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专项,进一步加强了科学数据等科技资源的管理与共享。2018年,国务院办公厅颁布了《科学数据管理办法》。    

  中国科学数据共享工作的现状如何?“难度大,但进展也很大。”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两届WDS科学委员会委员、国家综合地球观测数据共享平台负责人、中科院空天信息研究院研究员李国庆如此评价道。    

  过去大家对数据共享程度不足谈得较多,与这种声音相比,李国庆认为也要肯定成绩。“现在数据共享在某些领域,基本上已经被认为是一种职业道德标准。”他说。   

  大会秘书长、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王卷乐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也表示,科学界对数据共享的意识明显在提高。“很多专项现在以数据共享为重要产出目标,以前主要是对成果进行考核。”    

  据悉,目前在亚大区域,中国拥有的WDS数据中心共计9个。在亚大区域我们的数据中心是最多的,数据中心的发展明显比其他区域快,具有领先优势。王卷乐表示。   

  对此李国庆也有强烈的感受。他说,不像过去多停留在概念、原理、理论上,在本次会议上与会者讨论了非常多的具体技术,以及实践层次方面的问题。与会的WDS科学委员会成员普遍认为,中国科学家在有些数据管理领域已经走在了前列。 

  在肯定数据共享取得进展的同时,李国庆也指出,目前数据共享存在的核心问题是,人们对数据共享内涵理解上的不一致,特别是不同机构的数据政策制定者在理解上存在差异。他认为,数据共享到了“攻坚”时刻,《科学数据管理办法》的出台,实际上就是直面这一难题的努力。要实现数据共享,除了要在数据共享内涵的理解上取得一致,还需要有机制上的保证。由于涉及不同部门、不同团体的利益,需要有好的办法才能保障数据生态系统的平衡,这决非易事。  

  在本次会议上,专家也讨论了推进数据中心的认证工作,这实际上是在推动数据共享的标准化。 

  “在未来的工作中,我们期待各数据中心间能够建立更加紧密的合作关系。”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心副主任王瑞丹表示。 

  《中国科学报》 (2019-05-13 4版 综合)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