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儿女】拥抱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春天

  来源:中华儿女报刊社    作者:李文华    发布时间:2016-1-8 

  作者简介 

  李文华,中国工程院院士、FAO GlAHS指导委员会主席、农业部全球/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曾任联合国人与生物圈计划(MAB)国际协调理事会主席,南亚10国小流域治理首席顾问,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理事,国际山地综合开发中心(ICIMOD)理事,国际科联(ICSU)环境顾问委员会委员。 

  李文华 

  尽管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研究与保护工作开展的时间不长,但因其理念新颖,并在中国等国家的强力支持下,已经取得了巨大成绩并展现出勃勃生机,为未来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经过10年的努力,参与的国家已经从最初的6个增加到15,GIAHS项目也从最初的6个增加到36个。最为重要的是,20156月召开的联合国粮农组织第39次大会上,GIAHS被列为粮农组织业务工作之一。GIAHS的重要性与保护紧迫性,已经取得了较为广泛的国际共识;首批试点国家在管理机制、保护与发展实践等方面取得的成绩,已经辐射到更大的范围;日本、韩国等国家表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发展中国家积极参与,一些欧美国家也开始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可以说,从世界范围看,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春天已经到来。 

  中国的情况更是如此。 

  我们有独特的资源基础。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和农业古国,自然条件复杂。自人类历史文明以来,勤劳的中国人民运用自己的聪明智慧,与自然共荣共存,依山而住,傍水而居,经过一代代的努力和积累创造出了悠久而灿烂的中华农耕文明,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基础和组成部分,并曾引领世界农业文明数千年。其中所蕴含的丰富的生态哲学思想和生态循环农业理念,至今对于国际可持续农业的发展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

  李文华院士寄语农业文化遗产保护 

  我们有成功的实践经验。作为最早响应并积极参与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国家之一,在短短十年间,在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指导下,在地方政府和民众的热情参与和不同学科专家的支持下,经过农业部国际合作司、农产品加工局及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等通力合作,使我国的农业文化遗产发掘与保护工作走在了世界的前列。我国已拥有11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数量居于世界各国之首;在国际上率先开展国家级农业文化遗产发掘与保护,现已认定三批62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在国家上率先颁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管理办法》,并确立了在发掘中保护、在利用中传承的指导思想,建立了保护优先、合理利用,整体保护、协调发展,动态保护、功能拓展,多方参与、惠益共享的保护原则和政府主导、分级管理、多方参与的管理机制;从历史文化、系统功能、动态保护、发展战略等方面开展了多学科综合研究,初步形成了一支包括农业历史、农业生态、农业经济、农业政策、农业旅游、乡村发展、农业民俗以及民族学与人类学等领域专家在内的研究队伍;通过技术指导、示范带动等多种途径,有效保护了遗产地农业生物多样性与传统文化,促进了农业与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提高了农户的文化自觉性和自豪感,改善了农村生态环境,促进了农业发展方式的改变,带动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提高了农民收入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产生了良好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我们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农耕文化是我国农业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不能丢,而且要不断发扬光大。”“农村是我国传统文明的发源地,乡土文化的根不能断,农村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国务院办公厅以国办发〔201559号形式发布的关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意见指出:“保持传统乡村风貌,传承农耕文化,加强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发掘和保护,扶持建设一批具有历史、地域、民族特点的特色景观旅游村镇。提升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创建水平,加大美丽乡村推介力度。这些无不昭示着农业文化遗产的充满无限希望的未来。  

  我们迎来了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春天,我国的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发掘、保护、利用、传承,必将为实现中国梦、为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作出应有的贡献。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