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问题论坛——2023年第10回(总第407回)

  时间:2023512日(星期五)上午9:00-12:00 

  地点:地理资源所A901/ #腾讯会议:523-903-882 

 

  报告一:末次冰消期以来北美冰盖消长与东亚季风演化关系 

  报告人:汪洪 教授    

  报告人简介: 

  汪洪教授于19931996年获美国伊利诺大学香槟分校理学硕士和博士学位。自1991在伊利诺大学香槟分校,自然资源研究院,地质研究所工作至2018年。退休前是美国伊利诺大学香槟分校碳十四实验室主任,教授级研究员。2019年加盟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部地表过程与自然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负责筹建碳十四年代学化学前处理实验室,目前主持和参与5项基金委中科院和国重研究课题。多年来主要从事美国黄土-古土壤地层,古气候变化,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碳十四年代/光释光年代学,地质考古等学科研究。在SCI期刊上发表60多篇关于末次冰期以来季风,西风,和ENSO效应产生的北半球大气环流演化和考古年代学方面的文章。 

  报告内容介绍: 

  末次冰消期以来北美冰盖消长与西风急流耦合激发了13次亚D-O/Heinrich气候事件。由于北美冰盖南缘大陆不存在季风和地中海型大气系统北美中部黄土-古土壤,沙丘沙-古土壤,湖积-碳酸盐,和冰积地貌气候地层序列集成后,在893个碳十四年代框架下,建立了北半球西风带的南-北漂移指标。这一指标与东亚/南亚季风降雨指标对比,发现亚州季风降雨时空分布也存在13个亚D-O/Heinrich尺度波动事件和两个阶段的演化特征。报告重点介绍北美中西部黄土,沙丘沙,河湖相,和冰积相气候地层学的研究方法及D-O/Heinrich气候事件产生的机制。探讨土壤有机碳活性/惰性碳组分的碳十四浓度变化对土壤侵蚀研究的应用。 

    

  报告二:加速器质谱设备应用发展及展望 

  报告人:赵晓雷 教授 

  赵晓雷教授毕业于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毕业后留任工作,从事129I等重核素的加速器质谱分析等研究工作。2016年受邀参与了北京师范大学地球前沿交叉科学中心加速器质谱实验室的创建和主设备选型。目前入职北京师范大学,全职从事北师大与环保部国家核与辐射安全中心共建加速器质谱实验室相关工作。目前主要学术贡献包括,首先在富集铀矿样品中探测到天然236U长寿命核素,开启了236U的加速器质谱测量及应用(1993)。首先实验证实最小分子双负离子LiF32-的存在,解除了计算分子学领域近二十年的悬疑(2004)。首先将超级负离子概念引入加速器质谱,为开拓小型设备的应用范围开劈了新路,并系统地研究了元素周期表中大多元素的超级卤素负离子在铯溅射源中的生成机理及相对产额(2010)。 

  报告内容介绍: 

  简要回顾从14C断代原理的发现到加速器质谱(AMS)的发明过程介绍AMS的性能特点及其应用和设备发展的状况。接着简介目前国内多家加速器质谱实验室爆发式发展状况,并重点介绍北师大在设备选型和布局上所做的考虑。北京师范大学加速器质谱实验室(BNU-AMS)计划今年年内建成;运行后可作为开放式的14C10Be26Al41Ca129I236U239,240Pu等常规AMS核素的高质量分析平台。此外,BNU-AMS具备一项目前独有的高时效快循环测量10个不同质量核素的功能,为进一步显著增益其痕量同位素分析能力创造了优越条件。基于该独特功能,我们将建设环境样品中全套10个锕系核素的同时测试能力,并率先探索全新的快捷Re-Os-AMS分析方法,为地学和环境研究增添一个新工具。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