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地盐碱化防治

    中国有各种类型的盐渍土地面积约9913万公顷,其中草地占了较大比重。当土壤表层或亚表层(厚度为20~30厘米左右)中,水溶性盐类累计量超过0.1%或0.2%,或土壤碱化层的碱化度超过5%,就构成盐渍化草地,或称盐碱化草地。
 
    草地盐碱化防治是对盐碱化草地实施防治的技术措施。改良、培育与防治盐碱化草地的基本措施包括两个方面:水利工程措施和生物技术措施。这两方面的措施应因地因时制宜综合防治,方能见诸成效。
 
    水利工程措施  利用调节水资源的余缺,通过畅通的井、沟、渠相结合的灌排设施,调节土壤一地下水体系的水盐动态和地下水位,使土壤盐分处于下移而不向地表积累。但水利工程措施如无生物措施相辅,土壤脱盐是不稳定的。水利工程措施包括良好的排水系统、冲洗改良和灌溉淋盐等改良系统。   
 
    生物技术措施  目的是调节盐渍化草地土壤的水、肥、气、热状况和水盐动态,降低积盐速度和地面积盐量。主要措施是:
 
    (1)建立抗盐牧草人工草地。对于有灌溉条件(或降雨量在500毫米以上)的中度或重度盐碱地,可选用种植禾本科碱茅属植物或高麦草建植人工草地;在轻度盐碱地,可选用草木樨建植人工草地。
 
    (2)封育、补播、灌溉改良盐碱化草地。封育的目的是给牧草休养生息、繁延的机会;补播一种或多种适宜的抗盐牧草,改善盐碱草地的植物群落结构,增加牧草密度,修补裸地,提高草地利用价值;灌溉具有压盐排碱,调节土壤水分,促进优良牧草生长的作用。
 
    (3)乔、灌、草配置改良利用盐碱化草地。适于北方盐碱化草地配置的树种有沙枣,灌木有柽柳和各种有抗盐能力的牧草。
 
    (4)种植耐盐的农作物,进行草一粮轮作的草地农业生产。       
  
 
    (摘编自《中国资源科学百科全书》)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