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草地建设

    人工草地建设是根据牧草的生物学、生态学和群落结构的特点,有计划地将一部分草地因地制宜地播种多年生或一年生牧草,形成相对稳定的植物群落的一种草地建设方式。
 
    人工草地分为一年生、二年生和多年生3类。多年生草地又分为短期(利用年限约3~4年)、中期(5~6年)和长期(10年以上)。依利用方法分为割草地、放牧地和种子田。农田复种的人工草地是指人工播种的牧草,最早在其生长4周后开始利用,在农区分布较多。农民利用冬闲地种植牧草,可以充分利用土地资源,种草养畜,增加收入,还能养地肥地,提高后茬作物的产量。
 
    人工草地建设包括良种的选择、土地及种子的准备、播种及管理等。人工草地建设应该与水利建设相结合,逐步实现水、草(料)、林、机、路配套。也应注意与居民点、学校、社会化服务结合。人工草地的管理工作是持续利用的保证,应加强保护,消除杂草,及时灌溉、施肥及复壮、更新。   
 
    中国广泛开展人工草地建设始于1979年,常见的人工种植的牧草有:紫花苜蓿、三叶草、早熟禾、沙打旺、红豆草、箭舌豌豆、草木樨、毛苕子、黑麦草、燕麦、羊草、披碱草、苏丹草、小冠花等。当前人工草地建设的的主要趋势是,以豆科牧草(尤其是三叶草或苜蓿)与禾本科牧草混播,减少施肥量,获得高产、稳产,并使草群中的蛋白质含量提高。 
 
  
    (摘编自《中国资源科学百科全书》)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