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阳湖

    鄱阳湖是中国最大淡水湖,长江中、下游大型吞吐湖,位于江西省北部,长江以南,庐山东侧。古名彭蠡。鄱阳湖水系东、南、西三面环山,中、北部为丘陵、平原,地势南高北低,沿边缘向湖倾斜,水系完整,纳赣江、抚河、信江、鄱江和修水5河来水,调蓄后经湖口汇入长江。流域面积16.22万平方千米。湖面以都昌和吴城之间的松门山为界,分为南、北两湖:南湖又称“官亭湖”、“族亭湖”,湖面宽阔,为主湖道;北湖又称“落星湖”、“左蠡湖”,湖面狭长,为入江水道。
 
    鄱阳湖区第三纪时是一巨大盆地。喜马拉雅运动时,西侧断裂上升为庐山,东侧陷落为鄱阳湖入江水道。第四纪时,今鄱阳湖区再度下沉。距今六七千年前的全新世冰后期海浸时,沿江平原洼地和鄱阳湖区潴水成湖即古彭蠡泽。20世纪50年代以来,围垦日剧,鄱阳湖水面逐渐缩小。目前,鄱阳湖水位21米(吴淞基面)时,南北长170千米,东西最大宽度74千米,最小3千米,平均宽20.4千米;最大水深23.7米,平均水深5.1米;水面3 960平方千米,容积260亿立方米。
 
    “高水是湖,低水似河”,“洪水一片、枯水一线”是鄱阳湖独有的形态特征。湖底水道高程自南向北渐降,由海拔12米降至湖口约1米,鞋山附近为负l米,褚溪口低达负2米。湖区由水道、洲滩、岛屿、内湖和汊港组成。洲滩分为沙滩、泥滩和草滩3种。沙滩多在水位14米以下,面积约1 895平方千米,草滩多在14~18米,面积约1 235平方千米。全湖现有岛屿25处,共41座(中、低水位时多为滩丘),面积约100平方千米。内湖出现在枯水期,中、高水位时与大水面联成一片,主要分布在东、南、西部;汊港多分布于入江水道东岸,主湖区北岸和东北、东南湖隅,主要汊港共约20处。
 
    鄱阳湖4~9月为汛期,10月至翌年3月为枯水期,5河洪水期一般为3月下旬至7月上旬,年最高水位多出现在5~6月(占75%),7~9月亦可能出现较大洪水,1年最低水位多出现在12月至翌年1月。  
 
    鄱阳湖5河年均来沙1 785万吨。赣江最多,信江次之,入湖泥沙集中于5河大汛期4~7月,为总量的80.2%;出湖泥沙集中于长江大汛以前的2~6月,占年总量的87.8%。通过湖口进入长江的出湖泥沙年均值为1 071万吨,淤积于湖中的泥沙年均714万吨。
 
    鄱阳湖流域是江西省大风的集中地区。6~8月盛行南风或偏南风,其他月份均为北风或偏北风,星子湖区6级以上大风最多年达86天(平均45.3天),棠荫湖区达43天(平均18天)。秋、冬,湖东南岸地区的绝对湿度和降水量均有增加,同时形成湖浪。主要大浪区有鞋自、老爷庙、瓢山3湖区,实测浪高约2米,爬高可达4.81米。
 
    鄱阳湖湖水年均温18℃左右,最高水温由北而南为34.0~38.2℃,平均32.6~35.0℃;最低水温为0℃,平均0.4~2.0℃。
 
    鄱阳湖流域年均降水量1 620毫米,1~3月约占17%~22%;4~6月42%~53%;7~9月16%~29%;10~12月占8%~16%。
 
    20世纪50年代以来,鄱阳湖取代了洞庭湖而而为中国最大淡水湖。为中国淡水渔业主要基地之一。鱼类达90余种,以鲤、鳙、鲫、鲌、鳊、鮠、鳜、鲶、鲭等较多,以鲥、银鱼著名。近年又进行了滨湖围湖放养。沿湖盛产菱、芡、莲、藕、芦苇等。野禽有凫、雁、天鹅、鸨、鸥、鹭等;此外又引进了水貂、海狸、麝香鼠、牛蛙、毛蟹及珍珠贝等。在永修、新建、星子一带湖面,常有丹预鹤、天鹅等珍禽越冬栖息。为保护候鸟,1983年成立鄱阳湖自然保护区,1988年划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赣、信、修、抚、鄱诸河经鄱阳湖汇注长江,其中以赣江航道最重要,古来即为五岭南北通往长江中、下游各地的水运要道。
 
    鄱阳湖平原为全国重要商品粮基地之一。重要城市有南昌、九江、景德镇、临川等。鄱阳湖入江水口附近的大姑山(因山形似鞋,又名鞋山),湖口的石钟山,婴子口附近的“蛤蟆石”(突出水面蛙状湖蚀柱)均为著名旅游胜地。湖西岸的庐山是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     
 
 
    (摘编自《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地理》)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