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套平原

河套平原是阴山山脉与鄂尔多斯高原间的断陷冲积湖积平原。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南部,北至阴山南麓,断层崖矗立于平原之北,界线明显;南到鄂尔多斯高原北缘的陡坎,由于库布齐沙漠散布,界线较模糊;西与乌兰布和沙漠相连;东及东南与蛮汗山山前丘陵相接。介于北纬40°104l°20,东经106°25112°。东西长约500千米,南北宽2090千米,面积约2.6万平方千米。行政区划包括呼和浩特和包头两市的大部,巴彦淖尔盟的南部,伊克昭盟的北部和乌兰察布盟的小部分地区。

 

  黄河在甘、宁、内蒙古、陕、晋5省区境内形成马蹄形大弯曲,这一大弯曲的北部,亦即白于山(陕北)以北,贺兰山以东,阴山以南,芦芽山(晋西北)以西的地区称为河套。这一地区黄河两岸的平原称为河套平原,西南起自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县的沙坡头,东北到内蒙古自治区清水河县的喇嘛湾,可分为银川(宁夏)平原、后套平原和前套平原(又称土默特平原)3部分。一般称河套平原仅包括前套和后套平原。

 

  河套平原海拔9001 200,地势由西向东微倾,西北部第四纪沉积层厚达千米以上。山前为洪积平原,面积占平原总面积的1/4,余为黄河冲积平原。

 

  河套平原年日照时数3 0003 200小时,西多东少,日照百分率67%73%。年总辐射量627千焦耳/平方厘米,年均温5.67.4,西高东低,1月均温141172224℃,10以上活动积温3 0003 280,无霜期1301 505天,农作物一年一熟,大部地区降水量150400毫米,东多西少,在时间分配上雨热同季。

 

  黄河从磴口县的巴彦高勒进入平原,至清水河县的喇嘛湾出境,长550千米,河道逶迤蜿转,河曲发达,河床坡度小,水流平稳,年径流量250300亿立方米,矿化度0.30.6/升。早在秦汉时代即屯兵移民,引黄河水灌溉农田。唐曾于后套开挖大型渠道。清中叶以后,灌溉发展较快,先后建成永济渠、长济渠、黄济渠、杨家渠、塔布渠等,至清末黄河两岸已有八大干渠,灌溉面积达20万公顷。中华民国时代在后套灌区之东建三湖河灌区,在前套建民生灌区。然未经全面规划,渠系紊乱,无坝自流,旱年水不进渠、汛期泛滥成灾。20世纪50年代以来,河套平原灌溉事业发展迅速,在黄河干流上建成三盛公水利枢纽工程,南北两岸修建总干渠500多千米。

 

  灌溉事业长期发展的结果,打破了河套平原荒漠草原与荒漠这一地带性的束缚,呈现阡陌相连,沟渠纵横,绿荫弥望的景色。栗钙土和棕钙土只在局部地区残存,大部地区已为灌淤土代替,但灌溉不合理,盐渍土广泛分布于灌区。

 

  河套平原地下水甚丰,黄河北岸山前埋藏较深,平原较浅,由1030米减至23米;含水层由厚变薄,涌水量由100吨/小时递减为60吨/小时;矿化度渐增,一般由0.5/升增至3/升。黄河南岸地下水埋深约13米,涌水量1040吨/小时,矿化度13克/升。 

 

  河套平原有蒙古、汉、满、回、朝鲜、达斡尔、鄂伦春、鄂温克、壮、藏、苗、维吾尔、锡伯、彝、土家等民族。农业历史悠久,潜力很大。工业有钢铁、电力、机械、电子、化工、建材、毛纺、皮革、化纤、食品、造纸、制药等,主要集中在呼和浩特市和包头市。京包铁路与包兰铁路横贯东西。

 

 

  (摘编自《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地理》)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