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江大峡谷

  怒江大峡谷位于横断山区西部藏、滇接壤地区的怒江中游河段。从西藏境内的索曲河口以下至嘉玉桥间河段已呈现峡谷雏形,河谷深约500~800;但自嘉玉桥往下直至云南省境内六库附近的中游河段便穿流于海拔4 000多米的高黎贡山与怒山山脉(碧罗雪山)之间,两大山脉夹江对峙、平行南北延伸,河流深切,谷深1 000~2 000以上呈现狭窄险峻的V字型大峡谷,其断断续续延展长约780千米。在云南境内长约300多千米河段,尤其是贡山县丙中洛一带,乃怒江下切最深、河谷最狭窄的峡谷段,其最深大3 478,人称“东方大峡谷”。

 

  怒江峡谷乃流水侵蚀作用沿近南北走向的怒江深大断裂带强烈下切而成。两侧山地大多为坚硬的花岗岩、大理岩及片麻岩、片岩等构成,与谷底高差达2 000~4 000。谷底海拔从北部的1 800左右至南部1 000左右,谷宽约100~150,最窄处仅60~80。河床内急流险滩众多,水势汹涌激溅,声震山谷,沿河极少阶地,仅支流入口处形成一些小型的洪积一冲积扇形地,有村落和农田分布。但在丙中洛一带峡谷中出现连续的河曲阶地面积较大。其它诸如贡山、福贡、六库等沿河阶地皆是为怒江峡谷中主要的乡镇与农耕区所在。

 

  峡谷南北水热条件差异明显:六库一带海拔900以下谷地年均温超过20,年降水量1000毫米左右,属南亚热带气候;往北至贡山附近谷地年均温降至14.7,一月均温不及10,年降水量则增至1 667.4毫米,呈现南干北湿,南热北凉的气候变化。峡谷中森林植被保存尚较良好,海拔2 000以下温暖谷地适宜种植梨、茶、柑橘、芭蕉、核桃等经济林果,但因毁林开荒、过度樵采结果,水土流失较剧,峡谷生态有所退化趋劣。

 

  举世罕见的怒江大峡谷虽为横断山区一大天堑,但其纵深谷地既是印度洋暖湿气流北进青藏高原东南部山区的水汽通道之一,也曾是著名的茶马古道经由要道之一。如今江边岩岸崖壁上仍留下有不连续的古道残迹,部分古道至今仍被当地残存的马帮利用来驮运一些零散货物。

 

 

  (地理科学与资源网摘编)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