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冻土

    中国的冻土可分为季节冻土和多年冻土。季节冻土占中国领土面积一半以上,其南界西从云南章凤,东经昆明、贵阳,绕四川盆地北缘,到长沙、安庆、杭州一带。多年冻土分布在东北大、小兴安岭,西部阿尔泰山、天山、祁连山及青藏高原等地,总面积为全国领土面积的1/5强。
 
    中国多年冻土又可分为高纬度多年冻土和高海拔多年冻土,前者分布在东北地区,后者分布在西部高山高原及东部一些较高山地(如大兴安岭南端的黄岗粱山地、长白山、五台山、太白山)。
 
    中国高海拔多年冻土分布表现出一定的纬向和经向的变化规律。冻土分布下界值随纬度降低而升高。冻土分布下界值南北最大相差达3 000米,西部冻土下界比雪线低1 000~1 100米,东部山地冻土下界比同纬度的西部高山一般低1 150~1 300米。
 
    中国多年冻土属于温度较高、厚度不大的多年冻土。东北地区多年冻土的年均温度指地温年变化层底部的温度大多在―1.5~0℃,最低―4.2℃;纬度降低1度,年均地温升高0.5℃左右;地温年变化深度12~16米。冻土厚度亦随纬度降低而减小,在西部高山、高原冻土区,海拔每升高100米,冻土温度降低0.6~1.0℃,厚度增加十几米至30米不等;地温的纬向变化与东北大致相同;年均温度最低―5~―4℃。
 
    按年均地温分类,中国多年冻土区的季节冻结和融化应属过渡、半过渡及长期稳定类型,对于东北区以前两者为主,对于西部冻土区以后两者为主。
 
    中国多年冻土层地下冰分布广泛并呈现一定的地带性规律,随年均地温降低,土的含冰量和地下冰厚度有增加的趋势。但其地域分异规律却受地形、岩性和含水量等区域因素制约。
 
    中国冻土现象种类繁多,有热融滑塌、热融沉陷、热融湖、融冻泥流、冻胀丘、冰椎、多边形土、石海和石流、石冰川等等,并以热融滑塌、暖季时发生的隆胀丘更具特色。冻土现象的分布和组合具有一定的纬度和垂直地带性规律,如以寒冻风化为主要营力而产生的冻土现象石海、石流等,随海拔、纬度增高而发育;热融沉陷作用随海拔、纬度降低有所增强。
 
    中国东北地区多年冻土退化显著,已影响到林区生态平衡,但并不排除在现代气候条件下,适宜的地方仍会有新冻土生成。对于青藏高原的冻土除退化的看法外,尚有认为青藏高原冻土正处在新的形成与发展阶段。
 
 
    (摘编自《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地理》)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