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突变把模范田鼠丈夫变成风流浪子

一夫一妻制的模范草原田鼠,也存在出轨问题,而这背后是基因在作祟。

    

图片来源: Aubrey Kelly 

   橙腹草原田鼠(Prairie Vole)常被视作一夫一妻制的典范。这些可爱的小家伙与配偶建立起紧密的联系,一生只有一个伴侣,共同养育着很多后代。但是,一夫一妻制并不意味着忠贞不渝。公鼠会出轨,晃荡到邻居的领地,与其他母鼠交配。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公鼠都这样,有些公鼠会对伴侣保持忠诚,而其他的公鼠则会成为隔壁老王。

        最近,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的Steven Phelps发现这种行为差异与田鼠的基因差异有关。具体地讲,一些公鼠会遗传到某种基因变体,从而影响大脑中与地点记忆有关的区域。这种变体使田鼠的空间记忆变差,从而使它们更难记住社交地点,更易游荡到自己的领地外,遇上其他母鼠,生下私生子。
        Phelps的研究是很少有人会做的:他将遗传学、神经科学、心理学和演化生物学交织在一起。研究表明,哪怕是非常细微的DNA差异,也能影响动物大脑中的分子表达,进而极大地改变了它的社会行为,从而影响其繁殖后代的成功率。这个研究是一次大胆的尝试。
        自1971年,Lowell Getz首次发现橙腹草原田鼠存在长期紧密的伴侣关系以来,科学家们一直致力于研究它们的社会生活。同时,神经生物学家Sue Carter发现,这种稳定关系的维持取决于两种相关的激素:催产素和血管加压素,这两种激素同时也影响很多其他社会行为。
        让我们把目光集中在血管加压素上。如同将钥匙插入锁中,血管加压素通过与其受体契合发挥作用。这种受体是至关重要的。与性关系随便的亲戚如草甸田鼠(meadow vole)相比,一夫一妻制的草原田鼠脑内该受体的水平更高。如果抑制它,你就等于切断了草原模范夫妻之间的紧密联系。而如果你把额外的受体蛋白注入到草甸田鼠的大脑内,它们会表现出类似草原田鼠的一夫一妻倾向。
         早在2003年, Phelps 和Larry Young就对野生草原田鼠脑内的血管加压素受体进行过定位。 “我们为它们大脑的多样性震惊。每只动物都像雪花一样,是独一无二,” Phelps回忆道。 “我给Tom Insel看这些图片后,他笑了起来。说道,‘你这有好几个品种,或许不只是草原田鼠呢。’但不出我所料,遗传学证实,它们全都是草原田鼠。但它们之间的差异就是这么大。”
        五年后,Phelps 发现大脑中名为压后皮层(RSC)的区域与空间记忆关系密切。如果公鼠RSC上的血管加压素受体少的话,它们就更有可能游荡到自己的领地外,离开自己的伴侣,进入到其他田鼠夫妇的领土内。
        现在,包括研究生 Mariam Okhovat在内的Phelps的小组,已经证实大脑和行为的差异是由非常细微的基因差异驱动的。研究发现,加压素受体基因有两种,它们可以决定大脑RSC中受体的水平是高还是低。“高”型与“低”型基因之间只有四处突变差异,这些差异可作为一个整体稳定地遗传给后代。
        所有这一切构成了一个非常完整的理论。有两种血管加压素受体基因——“高”的那种会让RSC中有较多受体,而另一种会让RSC中的受体较少。我们都知道发生社会行为或性行为时,大脑会释放血管加压素,且RSC与空间记忆有关。所以显而易见,这一关键区域的受体水平会影响田鼠对社交地点的记忆能力-——无论是与其他公鼠争斗,或者与其他母鼠私通。
        拥有 “高”型基因的公鼠,RSC中的加压素受体更多。它们能很好地记住社交地点,花更多的时间在家,并且忠实于自己的伴侣。
        与此相反,含有“低”型基因的公鼠,其大脑RSC中的受体较少。“我们认为,它们难以记住社交地点,所以就到处瞎逛了,” Phelps说。它们更容易闯入其他公鼠的领地,邂逅更多的母鼠,从而与其他母鼠发生不伦的性行为。但它们也更难守住自己的伴侣。漫游癖使它们经常出轨,同时也提高了它们被人NTR的风险。
        其中关键的一点是,这两种繁殖策略都是有效的。顾家型的公鼠会花时间与伴侣在一起,生下更多的后代。而好色型的公鼠则到处拈花惹草,与其他的母鼠生下更多的后代。两者都是很有效的策略,而它们之间的相对优势可能取决于草原田鼠的种群规模。如果种群繁荣,公鼠周围有很多母鼠,那么好色型的公鼠会过得更好。而如果种群规模小,则顾家型的公鼠会做得更好。这或许能解释为什么经自然选择后,两种基因都保留了下来。
        对Phelps来说,这个理论最薄弱的部分是RSC中加压素受体水平与记忆之间的关联。 “在我心里一直有个问号:大脑的改变是如何导致与领域相关的行为发生变化的,”他说道,“我们目前还不太清楚,只是有一些还算靠谱的推测罢了。”
        他现在正计划先抑制田鼠大脑的特定区域,再对草原田鼠进行动物实验,观察自然环境下的行为。这或许能告诉他应该寻找哪种行为差异。之后,他希望通过编辑田鼠的DNA——尤其是那四个将“高”和“低”两种血管加压素受体基因区分开来的突变点——看看它们的行为是否会发生改变。(撰文:Ed Yong 翻译:方露)
原文链接 :
http://phenomena.nationalgeographic.com/2015/12/10/a-study-of-unfaithful-voles-links-genes-to-brains-to-behaviour/

时间:2016-01-18 18:12 来源:环球科学(huanqiukexue.com)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