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塘无人区探秘三——伦坡拉盆地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李明森)
 
  1976年5月28日早7时我们离开班戈,启程向北驶往为这次考察而选定的供作适应性训练的营地——色瓦村。
 
  从班戈到色瓦不到200公里的路,走起来却不容易。我们的车队忽上忽下地穿行在缓丘宽谷与盆地中,许多路段或为泥沼、或被风沙覆盖,因而路面十分松软,不仅汽车爬行困难,而且常常陷于其中,不能自拔。每当陷车时大家就下车,帮忙推拉,或想法挖沙土、拨草(近处没有石砾)垫路等等,齐心协力排除困难。同志们虽然来到高原十来天了,已初步适应高原生活环境,度过了高山反应阶段,但是每次陷车都要如此辛苦,直把大家累得气喘吁吁、疲惫不堪。就这样,我们时行时停,一路上推车不断、挖土不止。
 
 
齐心协力推车
  
  午前我们来到西藏第二大湖色林错(海拔4530米,面积1640平方公里)北侧一个名叫长山的宽坦盆地,西藏地矿局地质普查4队指挥部就设立在此。这里有几十幢简易房屋和帐篷,还有一座高高耸立的钻井架。我们顺路造访了这个在高原上艰苦奋战多年的地质尖兵部队,从他们热情的接待和介绍中得知这里乃是伦坡拉盆地,其下厚约4000米的第三系陆相砂岩地层中具有多种油气藏类型,井下和地表均有明显的油气显示,这里是一个较有希望的含油盆地。据介绍,在羌塘高原,类似伦坡拉这样的中生代盆地还有一些,它们也有油苗、沥青等油气显示,储油构造良好,也可望找到石油。听了地质专家们充满信心和乐观的介绍,我们由衷地钦佩他们在这极端艰苦的环境里数十年如一日,孜孜求索的敬业精神,并祝愿他们为祖国寻找大油田的崇高事业获得成功!
 
 
油田普查指挥部与钻井架
 
  告别了地质普查4队,我们继续北行。不久,来到一条宽约百米、水量较丰的扎加藏布河畔。这条发源于唐古拉山、入注于色林错的河流,全长409公里,不仅是全羌塘最大的常流河,也是全西藏最长的内流河。在车队过河的空隙时间内,来自武汉水生生物研究所的鱼类专家陈宜瑜见缝插针,抓紧时间脱了鞋袜,光着脚走进冰凉的河水中,撒开了渔网。不一会儿便捕捞到不少诸如高原鱼、裸鲤等高原特有的鱼类,心满意足地带了这第一批珍贵标本上了车,继续前行。
 
 
在羌塘第一大河——扎加藏布撒网捕鱼
  
  由于陷车和汽车常发生故障等原因,我们在行途中多有耽搁,抵达色瓦村时已是深夜12点半了,花了17个钟头还多。除了在地质普查队喝了水、吃了点心外,一路上饿着肚子赶路,还不时费力推车或挖土,简直把大家饿断了肠、累断了腰。加上奔波一整天,又困倦极了,一点也不想动弹。但是大家仍振作精神,摸黑忙着卸车、搭帐篷、支锅生火做饭,直到第二天凌晨两点半,大家才填饱了肚子、钻进帐篷入睡。
 
 
(作者简介:李明森,地理学家,196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地理系。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现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40余年来,曾先后参加中国科学院组织的西南地区、青藏高原等地综合科学考察。从1973年起,前后20多次进入青藏高原地区,从喜马拉雅山、雅鲁藏布大峡谷到羌塘无人区和横断山区,都留下了他的足迹。)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