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塘无人区探秘十一——取之不尽的聚宝盆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李明森)
 
  1976年7月14日抵达玛依岗下的双湖办事处后,因其以北广大无人区内水源更加匮乏、草质也愈差劣,加上考察路线还很长,若继续骑马北上较为冒险。所以,我们改为乘车北上,以求速战速决。于是7月29日,由两辆载人吉普,两辆装满行李、装备和食品、炊具等物资的大解放和1辆油罐车组成的车队浩浩荡荡离开双湖办事处,向北方无人区“禁地”进发。
 
 
通往双湖办事处的干河谷
 
  尽管汽车速度要比骑马快,但我们的汽车曾出现了多次陷车事故,直到晚上8时才在一小溪边宿营住下,一天才走了30公里左右。
 
  第二天一早,我们就拔营上路,继续北去。由于昨天夜里下雪,到今天上午天空还是阴沉沉的,在这样的坏天气里,我们来到玛尔果茶卡边。这是一个面积约70平方公里的盐湖,平静的湖面泛着银光,像一面明镜。湖泊四周广泛分布着因不断退缩遗留下来的一道道古湖岸堤,近湖滨滩地上出现有白色的盐霜相盐晶。
 
 
作者与范云崎在玛尔果茶卡中心
 
  队伍在湖边停下,我和南京地理所的范云崎下湖考察。我俩换上雨靴,拖上充足了气的橡皮艇走下水,准备涉到较深处再上船划到湖心去。然而,我们向湖中走了10米、20米……50米以后,发现脚下湖水仍只有二三厘米深,还没能淹没靴面,脚底下的湖底坚硬平滑,像溜冰场,怎么回事?我们又拖船向前再走了200多米,湖水还是那样浅。举目四望,除了茫茫湖水,别无他物。此时我们也没有力气再拖船了,就把船撂下,每人拿了支桨,像瞎子走路那样小心翼翼地用木桨探索着向湖心走去,生怕掉进窟窿里。两个多小时过去了,不知不觉间我们快要走近湖对岸了,一路涉来最深处仅只5.5厘米。原来这个湖底全是坚硬的白色盐晶体,由于它和其上浅薄湖水色泽一致,使我们受蒙蔽而不知深浅。经探测,湖底盐晶沉积层厚度至少1米以上(在湖心处曾打了个1.5米深的洞,未到其底)。粗略估算,该湖盐矿储量十分可观,仅就食盐一项,至少可供全西藏200多万人口食用数万年!其他还有丰富的苏打、天然碱和硼、锂等稀有元素,可以说是个巨大的天然盐库,名副其实的 “聚宝盆”。
 
 
作者在近干涸的玛尔果茶卡量测盐晶层厚度
 
  玛尔果茶卡实际上是个正处于消亡阶段的“干湖”,由于现在正是高原雨雪较多的季节,所以湖面积存浅薄水层,如果到了少雨干燥的冬季,它将几乎全部干涸,露出盐品构成的湖底。我们透过薄薄湖水可清楚看到盐晶层面上出现干涸时所形成的多边形龟裂纹现象,即是明证。这种夏季有水、冬季干涸的“时令湖”,在羌塘还有许多,它们都是高原隆起过程中,气候变干旱的产物;而在羌塘高原大大小小近千个湖泊中,包括玛尔果茶卡在内的许多盐湖所蕴藏的各类丰富的盐况资源,无疑是大自然赐予羌塘的一笔十分宝贵的财富。
 
 
(作者简介:李明森,地理学家,196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地理系。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现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40余年来,曾先后参加中国科学院组织的西南地区、青藏高原等地综合科学考察。从1973年起,前后20多次进入青藏高原地区,从喜马拉雅山、雅鲁藏布大峡谷到羌塘无人区和横断山区,都留下了他的足迹。)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