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塘无人区探秘十九——返回尼玛牧区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李明森)
 
  1976年8月28日,我们全队人马离开双办,踏上返程。我们昼夜兼程,连续两天行驶300多公里,来到黑阿公路上的尼玛。尼玛,藏语意为“太阳”,这是一个仅有数排土木结构平房的小乡村,居民以牧为生。这一带地势较为宽敞和低洼,集结较多湖泊,近侧有较大的达则错、吴如错等盐湖和一些小湖泊,湖滨都有吉草与苔草等喜湿草类组成的沼泽草甸,是适宜牦牛进食的良好牧物。在较为高亢的广阔草原上,紫花针茅占优势的高寒草本植物长势正旺,它们又高又匀又密,是当地放养藏绵羊和山羊的优良天然牧场。
 
 
砾石遍地、草地低矮的高寒针茅草原
 
  藏绵羊是长期适应西藏高寒、缺氧环境的特有畜种,也是西藏境内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的主要家畜之一。它性喜冷凉干燥,具有耐低氧的生理生态特征。跟海拔1000米以下低地常见普通绵羊相比较,藏绵羊每分钟呼吸次数增多近一倍,血红蛋白含量与红血球数量也分别增加11%与27.9%。一般胸部发达、体格较大的公羊体高60~70厘米、体重55~100公斤。它们的皮毛密而长,细毛与半细毛所占比重高,所以御寒保暖性强,能适应高寒生态环境。由于细毛占一半左右,粗毛约占三分之一,所以毛质好、富光泽而有弹性,是编织长毛绒和地毯的上等原料,闻名中外的江孜地毯即是以藏绵羊毛为主要原料织成的。因此,从藏绵羊的生理特征和生产性能来看,羌塘高原南部尼玛一带高寒干旱草原有着藏绵羊最适宜的生态环境,故为西藏主要地毯毛羊生产基地。除羊毛外,藏绵羊还可提供肉、奶和皮等,是高原牧民赖以为生的重要生活、生产资料,与牦牛一样成为高原居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活宝,因而被誉为草原上的“白银”。
 
 
尼玛乡脑日错畔的滩地牧场(牦牛)
 
  我们抵达尼玛时,正是当地剪羊毛的大忙季节。我们驻地附近的一块空地,牧民们正在把一只只肥大的绵羊按倒在地,一边哼着小曲,一边用一把锋利的藏刀熟练地从羊身上割下一团团浓密的羊毛和绒,白花花地铺了一地。在近侧一些堆成小山般的羊毛垛子旁正有一辆卡车在装载羊毛和部分皮张,准备运往外地,呈现了一派欢乐繁忙的丰收景象。只是有一些绵羊因剪毛工具落后而被利刃不慎划破肌肤而发出痛苦的咩咩叫声,看了令人心疼。什么时候这里能通上电,采用先进的电推子等现代化手段剪羊毛,使它们免受这份苦难?我想,这样的日子不会太远吧!
 
 
尼玛牧民割羊毛的情景
  
  我们也看到不少驮运盐巴的羯羊,它们是藏绵羊中体格健壮的一族。常常几百只一群,每只羊驮上几公斤盐巴,在每年6~7月份被赶着从盐湖区出发,纵贯羌塘高原,穿过雄伟的冈底斯群山,跨过滚滚的雅鲁藏布江,翻越高峻的喜马拉雅山到达尼泊尔王国境内,正好赶上那里的收获季节。在用盐巴换回粮食等物品后返回羌塘时,几乎又是一年伊始了。当听到那领头羊脖子上悬挂的铜铃发出清脆悦耳的 “丁当”声响,看着那拥挤杂乱、长途跋涉的驮羊群路过尼玛和不时扬鞭驱赶羊群的主人那张饱经风霜的锄黑脸膛时,我们不禁由衷地敬佩藏族牧民勤劳勇敢、不畏艰难的刚毅精神!
 
 
(作者简介:李明森,地理学家,196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地理系。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现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40余年来,曾先后参加中国科学院组织的西南地区、青藏高原等地综合科学考察。从1973年起,前后20多次进入青藏高原地区,从喜马拉雅山、雅鲁藏布大峡谷到羌塘无人区和横断山区,都留下了他的足迹。)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