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城拉萨览胜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李明森)
 
  在西藏,习惯上把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以南地区称为藏南。实际上,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也是一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高亢寒冷的藏北草原为纯牧区,人烟稀少;藏南则是农业比重较大的农牧交错区,尤其是藏族人民的母亲河——雅鲁藏布江中游谷地,不仅是“西藏的粮仓”,农事昌盛、物产丰饶,也是人文荟萃之地。拉萨、日喀则、江孜及泽当等重要城镇都坐落于其内,向为西藏政治、文化和经济中心所在。历史上许多杰出人物和藏族精英们都以这里为活动舞台,施展他们的雄才大略和超群智慧,实现他们的理想和抱负,在推动西藏社会历史发展、创造和丰富藏民族灿烂文化的过程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功绩,他们的丰功伟业一直为后世敬仰,流芳百世。不言而喻,雅鲁藏布江作为藏民族的摇篮和藏文化的发祥地,这块人杰地灵、物华天宝之地,也以它那不可抗拒的独特魅力吸引着外界,成为许多中外人士心仪向往的地方。还有那世界上最雄伟高大的喜马拉雅山脉及其傲踞地球之巅、与北极和南极并列的世界最高极——珠穆朗玛峰,既是世界各国登山家们竞相攀登和征服的主要对象,也是科学探险考察的理想场所及旅游观光胜地。总之,对于我们来说,藏南是个有着极大诱惑力的地区,它那独特的地质地理环境、丰富的自然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状况等等都值得我们去探究考察。为此,1974年和1975年两年的夏秋季节,我们考察队对藏南展开了较为全面系统的科学考察,足迹遍及藏南高原,包括雅鲁藏布江与朋曲河流域以及喜马拉雅山脉。
 
  1974年6月5日,我和少数几位同志作为先遣队员由成都乘飞机到达贡嘎机场。2000多公里路程,坐汽车需十来天的时间,利用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只需短短两个多小时的空中飞行便轻松、舒适、快捷地到达了目的地。离开成都双流机场时天正蒙蒙细雨,到了这里贡嘎机场却是阳光明媚的朗朗晴日。我呼吸着高原清新凉爽的空气,不禁感到心胸舒坦至极。
 
   
 
拉萨河宽谷及远山雪景
 
  从设在雅鲁藏布江中游宽坦谷地南岸的机场,我们坐上民航局客车离开贡嘎,过了曲水大桥到达雅鲁藏布江北岸,并从那宽敞的拉萨河口长驱北入。一路掠过块块绿油油的农田和座座村庄、越过数不清的支流冲沟,不久便遥望到前方有座孤立小山出现在广坦的冲积平原上。那山顶闪烁着金色光芒的就是举世闻名的布达拉宫,它似乎是在那里热情地招呼着我们这些从祖国各地千里迢迢来到世界屋脊的客人们。眼看着离被西藏人民奉为圣城的拉萨愈来愈近,我们也愈益兴奋和激动起来,渴望着快一点到达这座心仪已久的高原古城。
             
  拉萨城所依傍的拉萨河发源于念青唐古拉山,全长551公里,流域面积3.25万平方公里,占雅鲁藏布江全流域面积的13.5%,是雅鲁藏布江最大的支流。拉萨一带河谷宽广,良田广袤,人口众多,是西藏重要农区之一。有着1300多年悠久历史的拉萨古城坐落在拉萨河北岸,那里多低湿滩地和沼泽。相传公元641年唐文成公主进藏后,要在滩地中一个叫卧错的小湖上建一寺庙(即后来的大昭寺)。当时文成公主认为那里风水不吉利,须用白山羊背土填湖建寺来镇压妖魔。从此便以“惹”(藏语山羊之音)和“萨”(藏语土之音)来命名这个新建的都城,意为“山羊地”或“羊土”,汉语把“惹萨”音译为“逻娑",所以在史书中的“逻娑”即是现今拉萨的古称。后来文成公主又在附近建了小昭寺,这大昭、小昭两寺便是拉萨历史上第一批较大规模的建筑。以后随着佛教的兴盛和朝圣拜佛的信徒增多,围着大昭寺四周先后建起了不少商旅客栈和民房,便成为现在八廓街旧城的雏形。与此同时,当时的藏王松赞干布在红山(即布达拉山)上扩建宫堡,于是名闻中外的高原古城便在拉萨平原上慢慢地建成和兴旺起来,成为雪域高原最大都城。
 
 
拉萨城一隅
 
  我们来到拉萨,首先便去慕名已久的布达拉宫。布达拉宫这座始建于公元7世纪,高高地突兀屹立于红山之巅的宫堡式古建筑,共有13层,拔地高达115.4米;其构筑和造型十分精巧奇特,气势恢宏壮伟、华丽至极!“布达拉”乃梵语 “普陀罗”的音译,它被比作观世音菩萨第二殊胜的普陀罗山,乃是历世达赖——被喻为“佛的弟子”和 “神的化身”的驻锡地。
  
  壮丽魁伟的布达拉宫,外由花岗岩砌成坚固的石墙,并被漆成红白分明两种颜色;内则由一组大小不一的经堂、灵塔殿、佛殿、经学院和许多僧房等构成,据说共有一千间房屋。其主体结构分为白宫、红宫两大部分,前者是达赖喇嘛生活起居和进行政治活动的地方;后者则是安置历代达赖遗体的灵塔和各种供佛的场所。宫内文物古迹等值得观瞻的内容很多,限于时间,我们只能走马观花,来不及一一详览,仅有几处给我们留下了较深的印象。一是凿于红山之巅岩体内的法王洞,其内有松赞干布和他的两个妻子(文成公主和尼泊尔的赤贞公主)及大臣们的塑像和石锅、石臼等生活用具,是吐蕃王朝时期留下的雕塑艺术珍品和宝贵遗物;二是建于1690年的五世达赖灵塔和1936年完工的十三世达赖灵塔,这两个灵塔均高14米以上,据说内盛达赖遗体,其外包以纯金箔(两灵塔共用了十多万两黄金),并镶嵌大量珍珠、玛瑙、珊瑚和松耳石等,富丽堂皇,令人叹羡;三是宫内到处都绘有色彩鲜艳、内容生动的壁画,除大量宗教题材外,还有描述诸如唐皇五难吐蕃求婚使者、文成公主进藏、修建大昭寺和布达拉宫、五世达赖进京靓见顺治皇帝和十三世达赖靓见慈禧太后与光绪皇帝等历史事件,颇有文史价值。
 
 
布达拉宫雄姿丽影
 
  最后,我们登临宫顶平台,站在这全城最高点举目四眺,远处拉萨河水绕过城南,逶迤西去;近处宫下拉萨市区规整的街道、错落有序的新宇旧屋等尽收眼底。能在布达拉宫顶俯瞰拉萨古城全貌,实是一件十分令人快意的享受,尽兴之余,大家聚集在参差错落、灿烂夺目的金顶塔前摄影留念,记下这次难忘的布达拉宫之游。
   
  从布达拉宫下来,穿过熙攘的街市中心,我们又来到城东隅的大昭寺。这座闻名中外的千年古刹,没有布达拉宫那么幸运,前些年曾遭到过浩劫。这座寺庙不高,是个内院外廊式的四层建筑,无论在规模上,或外观气势上都远远逊于布达拉宫,但在结构上采用了不少我国内地及尼泊尔、印度等异国的一些艺术造型,颇具特色。大殿中间龛座上有一当年文成公主从长安带来的佛祖释迦牟尼像,乃是十分珍贵的文物。大昭寺虽未开放,但大门前仍有不少虔诚的信徒们在那儿跪拜磕头。据说信徒们来自远近各方,他们不辞辛苦赶来这里,甚至把他们多年辛苦劳动所得全都贡献给寺院,以期获得精神上的解脱,死后能升天堂或来世能得好报。有的从家乡开始就一路上不停地跪拜磕头,通常大约走三步就要向前扑倒、五体投地地磕一次头,一直磕到大昭寺前为止。这种令人难以置信的虔诚之情在我们内地人看来也许难以理解,但在全民信仰佛教的西藏乃是司空见惯、十分普遍而正常的现象。我们在考察途中也经常看到一些虔诚笃信的朝拜者在用自己的身躯“丈量”着漫长艰巨的朝圣之路。
   
  大昭寺前有标志藏汉两族友好亲密关系的重要历史文物——“唐蕃会盟碑”,亦称“甥舅和盟碑”,乃公元823年所立。碑文很长,以藏汉两种文字刻载着当时吐蕃王朝与唐朝的盟词,因年代久远,字迹不清,故无暇细读,只知当时吐蕃王和唐皇是甥舅关系,这次藏汉会盟,进一步加强了彼此友好的关系,并对以后我们祖国的统一有着重要意义。碑前还有一株文成公主手栽的古柳,只见它枝叶枯凋败落,就像一个阅尽世事沧桑的老人孤单地伫立在那儿向人们诉说那千余年来的动荡乾坤、翻天覆地的变化历史。
 
 
(作者简介:李明森,地理学家,196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地理系。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现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40余年来,曾先后参加中国科学院组织的西南地区、青藏高原等地综合科学考察。从1973年起,前后20多次进入青藏高原地区,从喜马拉雅山、雅鲁藏布大峡谷到羌塘无人区和横断山区,都留下了他的足迹。)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