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登玉龙雪山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李明森)
   
  在时雨时阴中踏遍了玉龙山麓地带后,终于盼到了上山的好时机。1981年7月22日晨,晴空万里,我们光坐车赶到离丽江城20公里的玉湖村。其地海拨2700米,紧挨玉龙山脚,是上山的主要门户。10时许,我们跟随在驮运行李与考察装备的马帮后面徒步出村,向北直奔天龙山。村北是一片较为开阔、缓倾斜的洪积扇地,上面灌草杂生、遍地巨石磊磊。我们穿过洪积扇后缘的古冰川终碛垄丘,进入一豁口,便顺着一条遭山溪冲刷和人畜践踏而成的羊肠小道上行。从小道边沿剥露出来的土壤断面判断,脚下的土壤虽然跟山下丽江盆地的红壤一样,都是由相同的红色古风化壳堆积物质发育而成,但由于森林植被提供了较多的有机质以及环境稍凉湿的影响,其色泽已转为暗红带棕,属于红棕壤类型了。这种情况告诉我们,随着地势的升高,已开始出现明显的垂直景观变化。随着向上继续攀高,我们感到愈来愈凉快,并且由于汗湿的衣衫经山风吹拂而有点寒意。沿途的植被虽较山下繁茂些,但受长期的采伐和放牧影响,已难见到原始森林了,惟有杂乱的次生云南松幼林和栎类灌丛,间夹少量大叶杜鹃。可惜时令已过,观赏不到杜鹃花开盛景了。登至海拔3100米高度时,见有一小块松林环抱的小草坪,大家便在这柔软的绿茵草坪上席地而坐,暂作小憩。向导告诉我们,这里叫苦荞坝,两百多年前此地曾种过苦荞麦,今已遗弃荒芜,成为过往行旅歇脚地。
 
 
远眺玉龙雪山
  
  从苦荞坝再往上,爬过一道陡坎便到一块更大的草坪,其地微洼,三面危崖壁立,仅向南敞口,形似马蹄窝,揣想是一个古冰斗遗址或冰蚀洼地。这里海拔3300米,喜暖的云南松林已为耐寒的云杉、冷杉林所替代。其下土壤也不再是苦荞坝一带的棕壤类型,而是有机质含量较高、色泽更暗的灰棕壤类型了。跟苦荞坝一样,这块平洼地亦因为受人为活动影响,不复见到原始森林,仅存小檗、蔷薇等次生的刺灌丛和乌头、接骨木等杂草。然而,叫人感到意外的是在这片稠密灌草丛中居然埋伏着数不清的“吸血魔王”——旱蚂蟥,原来这里就是早在山下就曾听说过的“蚂蟥坝”。这种讨厌的小动物,我早在西藏墨脱大峡谷和珠峰脚下的陈塘等地考察时就曾领教过,并不在乎,可也有部分队员因初次遭遇它而感到恐惧。我跟大家一边小心谨慎地躲避,一边不断清除沾上身的蚂蟥,以最快的速度穿过这块可怕的蚂蟥坝。待我们爬到高出蚂蟥坝200米的缓坡上时,见蚂蟥骤减,大家紧张的心情才慢慢松弛下来。可巧这里有一股清冽山溪可供汲取饮用,我们便在此安营扎寨了。
 
  入夜,当我们疲劳一天睡得正酣肘,忽闻隆隆雷声不绝,接着一阵骤雨像击鼓似的打落在帐篷顶上;朦胧间又听到有人惊呼:有蚂蟥袭击!睡意顿消,赶紧起来查看,忙乱了好一阵子再躺下时,却怎么也睡不着了,辗转反侧,挨到了天明,度过了玉龙山上第一个难忘之夜。
 
 
 玉龙雪山景观
   
  翌日清晨,雨后碧空如洗,山上的空气显得格外清新爽悦。我站在帐篷前极目南眺,惟见山下薄雾弥漫,丽江坝若隐若现。回首翘望则是另一番景象:在层层浓郁林梢尽处,山顶兀岩峥嵘、绝壁千丈,特别是那遥相对峙、分别由玄武岩和石灰岩组成的“黑山”与“白山”以及由这黑白两种岩层合璧的“阴阳山”等裸露山岩被柔和的晨曦抹上一道金黄瑰丽的熠熠光彩,令人赏心悦目。
    
  早饭后,我们兴致勃勃、精神抖擞地穿行于浓密阴湿的冷杉林、半人高的箭竹灌丛及巨石兀岩间,向山上攀去。愈往高处,气候愈觉寒凉,植被也渐稀少,沿途露头除常见石灰岩(部分已变质成大理岩)与玄武岩外,还在海拔3600米处发现第三纪红色角砾岩露头,该砾岩广泛见于丽江坝内,如大研镇的街面、石桥、屋基、河堤等皆用此种砾岩石料筑成。山上山下此种角砾岩分布高差1000多米,表明第三纪后,玉龙山与丽江盆地之间发生了强烈的差异性构造运动,前者急剧隆起,后者则相对沉降。
  
  我们还发现那可恶的蚂蟥也有其一定的垂直生态适应幅度,海拔3700米左右是它们活动范围的上界,更高寒的地方就无须担心蚂蟥作祟了。
                          
  我们一直攀往高处,在邻近森林上缘约海拔3900米的坡地上,稀疏变矮了的冷杉林中间出现了由红头蓼、委陵菜、马先蒿和嵩草等组成的色彩斑斓绚丽的“五花草甸”。这里常有山下居民赶来牲口放养,药草也丰富。我们采集到了珍贵的贝母和雪茶,后者是一种附生在岩石表面类似地衣的低等植物,干时呈白色条状,带有绒毛,可作清凉饮料。玉龙山素以药用植物资源丰富著称,200多年前民间中医编的《玉龙本草》,载有中草药328种,近现代又增补至520种。玉龙山高处特产还有虫草和雪莲,我们在陡峻的岩屑碎石坡上采集到了十来株雪莲花,其中最大的高达30厘米。瞧着这些雪莲,密披白绒毛,一个个像雪兔模样,十分惹人喜爱。
 
 
高山五花草甸
 
  越过繁花似锦的草甸及数条流石滩之后,我们爬上一道可能是玉龙山上分布最高的冰碛垄岗(海拔4300米),呈现于眼前的尽是磊磊巨石、光裸的岩崖石壁和尖峭高耸的角峰,其间还有几处积有残雪余冰的凹坡或雪蚀洼地,罕有植物或其他生命,一片寂静荒凉的冰寒世界。遗憾的是,我们耗尽精力攀近山顶,但近在咫尺的扇子陡主峰却依然隐藏在浓云密雾之中,不愿显露其庐山真面目。我们所能依稀看到的只是部分若隐若现于飘忽不停的云雾隙间洁白刺眼的冰雪而已。
  
  高处不胜寒,我们顶着凛冽刺骨的寒风,在这寸草不生、岩屑流石遍布的山顶工作了几个小时之后,便返回营地。
  
  第三天一早,我们撤回山下,玉龙山区的科学考察暂告结束。短短几天的走马观花,让我认识了玉龙雪山秀丽壮美的自然风光和丰富多样的生物资源,它既是当地农田灌慨和涵养水源的天然 “水库”及旅游观光胜地,那冰峰峭立的地形更是登山活动的理想场所。可以说,玉龙雪山是我国西南地区一座值得重点保护、并具有很大开发潜力的宝山。
 
 
(作者简介:李明森,地理学家,196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地理系。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现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40余年来,曾先后参加中国科学院组织的西南地区、青藏高原等地综合科学考察。从1973年起,前后20多次进入青藏高原地区,从喜马拉雅山、雅鲁藏布大峡谷到羌塘无人区和横断山区,都留下了他的足迹。)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