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壁绿洲格尔木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李明森)
 
  1994年 8月2日傍晚我们乘坐火车由西宁前往格尔木。在列车上睡了一宿醒来眺望窗外,惟见蓝天之下遍地尽是黄灰色的裸露沙砾堆积,仅有少量梭梭之类旱生灌丛稀稀拉拉地散生其间,颇为荒凉。原来列车已驶入我国三大内陆盆地之一的柴达木盆地,其面积25万平方公里,海拔2600~3200米,虽是青藏高原内地势最低的大洼地,却是我国诸大盆地中海拔最高的一个。由于气候干旱,风蚀作用强盛,风沙地形发育,到处可见流动沙丘和戈壁滩,许多湖泊也因湖水强烈蒸发、矿化度增加而演变成盐湖或盐沼地。盆地内现有察尔汗、达布逊、柯柯、大小柴旦和东西台吉乃尔等盐湖30多个,是我国盐湖富集之域。在蒙古语中,柴达木即为“盐泽”之意。此外,盆地内还蕴藏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及石棉、硅石、煤炭、铅、锌、铁、铝等多种旷产,有的藏量居全国首位,堪称“聚宝盆”,是我国西部未来的重要工业基地,开发前景不可估量。然而,这里的生态环境较为酷劣,干旱缺水,严重制约着资源的开发。铁路沿线除了不毛的裸岩岗丘与堆堆沙丘外,几无村落。这种景象在过了锡铁山之后更为普遍,沙丘连绵,寸草不生,一片寂凉荒漠。为防铁路免遭沙埋,路基两侧布列了草方格沙障和挡沙栅栏等防治风沙的设施。但西侧受西北劲风的吹蚀较甚,不少沙障已被流沙侵埋,严重威胁铁路安全。
 
  
 
 昆仑山北麓(格尔木南)浩瀚沙漠,星散生长着匍匐水柏枝等沙生植物
 
  在穿过盆地中央盐霜遍布的低洼湖沼之后,中午12点多,列车抵达盆地南端的格尔木车站,由西宁通往拉萨的青藏铁路目前只修到这里。从此地再往南158公里处,即是海拔4 700米的昆仑山口,格尔木则坐落在昆仑山北麓戈壁滩上,是青海入藏必经之地。格尔木海拔2 800米,依傍格尔木河,在蒙古语中,格尔木是“河流密集之地”的意思,就是因为格尔木河与其20余条支流在这里汇聚。得益于众多清流的滋润,使得年降雨量不足40毫米的千里戈壁荒滩上出现格尔木这样一块绿树成荫、良田密布的绿洲。这里的作物有小麦、青稞、油菜及瓜果、蔬菜等,一年一熟。由于光照充足,温度适中,麦类作物生产潜力较高,是柴达木盆地中主要农区之一。
    
  格尔木是座新兴的城市,若从1952年公路勘察人员来到这里算起,也仅有40多年,那时居民只有800多人,随着青藏公路的建成和柴达木的开发,全国各地数以万计的建设者来到这里,使这原先杂草丛生、人烟稀少的荒滩僻村日渐兴旺起来。市区面积已扩大到15平方公里,人口增长很快,是青海省第二大城市和新兴工业城市。记得20多年前,我赴藏进行科学考察路过这里时,根本没有像样的路和楼房建筑,人们住的都是简陋平房。如今宽敞的水泥马路两旁新式漂亮的楼宇、商厦一幢接一幢,俨然一座现代化城市模样,给人一种“换了人间”的感觉。
   
  格尔木不仅是青藏铁路、公路及青新(疆)、格敦(煌)公路的交会点,民航班机也可飞往西宁、兰州、拉萨和西安等地。方便的交通,为格尔木招引来众多国内外游客。  
   
  然而,伴随着格尔木的迅猛发展,市周环境退化的威胁也渐趋明显。这里属荒漠地带,植被稀疏、生态脆弱,当地居民长期习惯樵采圆柏、梭梭、柽柳和白刺等沙生植物做燃料,造成土地严重沙化与固定、半固定沙丘的活化,流动沙地面积日渐扩展。20世纪50~70年代较大规模的盲目垦荒与过度放牧等不合理利用方式,导致以格尔木为中心,在东西长240公里,南北宽25~35公里范围内,沙生植物几乎全被砍尽挖绝,遍地滚滚黄沙,满眼荒凉景象。至今格尔木市南的车站即处在沙漠进袭之中,不少铁路段正面临风沙掩埋之虞。另外,不合理的灌溉,已使部分农田发生严重的次生盐渍化,农田生态环境日渐恶化、沙尘风暴也频繁出现。如1990年6月一次沙尘凤暴,风力达8级,使格尔木昏天黑地,增添了不少新的流动沙丘。所以,为遏制沙漠的蔓延,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当地已制订了治沙工程规划,其中有格尔木西部托拉海封沙育林(草)工程、建立格尔木市托拉海胡杨林保护区和格尔木市防风固沙林场等。若规划得以实施,格尔木市四周将筑起一道天然绿色屏障,使戈壁滩上这颗明珠永放光彩!
 
 
(作者简介:李明森,地理学家,196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地理系。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现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40余年来,曾先后参加中国科学院组织的西南地区、青藏高原等地综合科学考察。从1973年起,前后20多次进入青藏高原地区,从喜马拉雅山、雅鲁藏布大峡谷到羌塘无人区和横断山区,都留下了他的足迹。)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