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最大的内陆盐池与内陆咸水湖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李明森)
 
  1994年8月上旬,我们到格尔木的第二天,就去参观举世闻名的察尔汗盐池。
 
  汽车沿着柏油路北驰离市区,不久即疾驰在一条路面呈灰黑色的平坦、笔直的大路上,这就是稀世罕见的“万丈盐桥”。说它是桥,是因为这条看来像是陆地上的公路,实际上却完全是用岩盐在湖面坚硬盐壳上铺就而成,盐壳层之下乃是盐层和晶间卤水构成的几乎干涸的盐湖。这条近于南北走向,平行于背藏铁路的盐桥,长达60公里,纵跨中国最大的盐湖、号称“盐湖之王”的察尔汗盐池。它的奇特之处还在于维修非常方便,若是哪里出现了破损,只要浇上卤水,待其蒸发干涸后,路就修补好了,就地取材,省工省时,可谓得天独厚。这万丈盐桥也因此成为格尔木的名胜奇景之一。
   
 
 盐矿资源极丰的察尔汗盐池
 
  在盐桥上行驶一阵后,车子向东越过铁路来到察尔汗盐池中心地区。这里满地尽是鳞片或斑块状的盐壳及盐霜,一望无际,看不到尽头。湖区包括其西侧的东达布逊湖和东北侧的南北霍鲁逊湖在内,面积共达5868平方公里,为世界大盐湖之一。由于晚近地质时潮气候变干燥,这些内陆湖泊强烈蒸发致使湖水浓缩、高度矿化,形成的盐层厚度可达60米。其晶间卤水属氯化物型,并伴生有丰富的钾镁光卤石,为中国最大钾镁盐液体矿床。据估算,这里盐矿总储量为530亿吨,其中氯化钾有2亿多吨,居世界第二位;氯化镁19亿吨、氯化钠500多亿吨,仅后者(食盐)储量即可供全国人民食用1000多年,藏量之丰,可谓惊人!
  
  从格尔木乘火车返回西宁,途中路过著名的青海湖。凭窗瞭望这个我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面积为4573平方公里,湖水矿化度15.5克/升),觉得该湖之大,确是名不虚传,展现眼前的青海湖犹如一片汪洋大诲,水势滔稻,空阔无边,远接天际。那青蓝色澄澈湖水与那湛蓝如洗的晴空连成一片,可谓水天一色,浑然一体,既令人心旷神怡,也让你真正领会到这青海湖名称所蕴涵的浩翰如海、水色如碧的真谛。
  
  青海湖古名西海,又称鲜水。蒙古语称库库诺尔,藏语则称错温布,两者均为“蓝色湖泊”之意。该湖周长360公里,湖面高3 194米,是一个在4000万年前地壳断裂陷落而成的构造湖,乃祁连山系中一个大型山间盆地。据考证,青海湖在数十万年前还是一个与邻近的黄河相通的外流淡水湖泊,后因气候变干旱及周围山地上升的缘故,使它与黄河的联系中断,同时其不再外泄的湖水含盐量也渐增加,遂演变成目前这样一个封闭的内陆咸水湖泊。               
  
  青海湖像一颗熠熠耀眼的蓝宝石镶嵌在青藏高原这块浩翰高亢的土地上,以其独特的魁力吸引着古往今来无数游人和中外探险家。同时它那滨岸宽广坦荡的肥美草地也是当地十分优良的天然牧场,每当春夏回暖季节,广袤草原上游动着成群的牛羊,一派充满生机、欣欣向荣的景象,难怪当地的牧民常自豪地称它为“吉祥的盛夏草原”。
 
 
青海湖畔的油菜花
 
  湖区气候较适宜种植油菜、青稞等作物,我们不时看到一大片一大片盛开黄花的油菜田从窗下掠过,它们点缀在绿色原野上,给这稍显单调的青海湖区增添了些许娇媚秀丽光彩,让人赏心悦目,宛若来到了江南田野。 
 
 
(作者简介:李明森,地理学家,196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地理系。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现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40余年来,曾先后参加中国科学院组织的西南地区、青藏高原等地综合科学考察。从1973年起,前后20多次进入青藏高原地区,从喜马拉雅山、雅鲁藏布大峡谷到羌塘无人区和横断山区,都留下了他的足迹。)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