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巴丹吉林沙漠之三——海子与神泉之谜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李明森)
 
  巴丹吉林名称的由来,乃是与沙漠中的海子(当地对湖泊的称呼)有一定关系。据说,从前有个名叫巴岱的人,他发现了沙漠里有60个海子,吉林是数词60之意,因此后人便以巴丹吉林来命名这个沙漠。实际上巴丹吉林沙漠中共有144个大小不同的海子,它们中大多为矿化度较高的内陆咸水湖,少数属淡水湖或盐湖。众多湖泊星罗棋布,自然成为巴丹吉林沙漠最为引人注目的景观特色之一。
 
 
巴丹吉林沙山与秀湖
 
  据计算,这里所有的海子总面积共达23平方千米。它们分布在丘间低洼内,海子周围大多生长着较茂密的芦苇以及柳、沙棘等喜湿类植物,湖滨沙地上生长着诸如沙竹、沙葱、霸王、沙蒿、芨芨草以及白刺、沙拐枣与梭梭等多种沙生植物。湖域中还时常栖息有一些水鸟(包括候鸟与留鸟)。这一切使得沙窝中的湖泊湿地充满了勃勃生机,俨然成了沙漠中最有活力的绿洲,给单调、寂落的巴丹吉林沙漠增添了无穷的迷人魅力,因而享有“漠北江南”之美誉。
 
 
沙窝中的小海子
 
  我们途中经过的一些海子还出现一种令人惊奇的景象,如一名叫泉水湖的咸水湖域中有一出露的小礁岛,其上许多泉眼居然经久不衰地汨汨涌出股股清冽可口的泉水来,当地称其为“神泉”。另外,听司机们说离此不远还有一个银德尔图神泉,湖心一个不足3平方米的孤岛上竟有108个泉眼,涌出无尽甘甜清泉来。
 
 
巴丹吉林泉水湖(中间小岛有谈水泉眼)
 
  据气象资料,巴丹吉林地区为大陆性干旱气候,年平均气温1~8℃,7月份最高达37~41℃,沙面则高达70~80℃;这里年平均降水量仅50毫米左右,而理论上的年蒸发量却高达4 000毫米。对此,不禁要问:在如此严重的水分不平衡的气候条件下,缘何会形成这么多海子,并涌现出永不枯竭的清泉来?从2004年英国“自然”杂志上登载的一篇文章上我们可得到初步答案:由我国河海大学、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所和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合作研究发表的论文《地下水维系高大沙山景观》中,报道了巴丹吉林沙漠蕴含丰富地下水——距离沙漠西南500千米的祁连山冰雪融化水,通过地层深处的断层渗入到了巴丹吉林沙漠底下,并且估计每年约进帐5亿立方米的水量。对沙漠底下大型水库是否存在的问题,我们暂且不予评判,但文章至少告诉了我们,巴丹吉林的大沙山、众多海子及神泉的形成都与那里特殊的水文地质条件密切相关的。
 
  尽管如此,我们仍发现某些小海子已趋于干涸以及一些较大海子明显枯缩、滨岸滩地盐霜斑斑等诸多迹象,反映了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这里的海子也呈现了变干变小的旱化趋势。显然,即使存在所谓的巨型地下水库,可能也保证不了某些海子消亡的命运。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