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4'94尼雅行之三——见到了大佛塔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杨逸畴)
 
    第三天,天刚蒙蒙亮,我们就起来。因为洗漱水是不供应的,也就仍旧不洗脸、不刷牙。一锅开水,也只够每人泡一包方便面,再加上些馕就算是一顿早饭,吃完饭就地用沙子把碗一擦,就准备出发了。    
 
    这里离目的地——大佛塔只有4 200米了。为了尽快赶到目的地,队里决定留一些民工看护陷入沙窝的大车,其他的人分三路出发,目标直奔大佛塔。一路是徒步行走,一路是两辆汽车行走,一路是骑骆驼行走。  
 
 
尼雅的象征——大佛塔
 
    徒步行走的一路,由小岛先生带领,以日本队员为主;第二路汽车队是一些中方队员和日方的年老队员;我被安排在第三路骑骆驼前进,为的也是能慢悠悠地多看一些东西吧! 如上所述,骆驼并不是好骑的,它个子大、高,要骑上去就不容易,尤其驼工看我个子大,叫我骑上一峰最高大的白骆驼,要骑上去真不容易。骑上以后它后脚先起,屁股拱起来老高,起伏极大,要紧紧抓住驼鞍,否则非摔下来不可。骑上宽阔的驼背,首先是感到两条腿没有地方可放;然后是前后颠簸,与骑马的颠簸完全不一样。一会儿就感到疲劳,很不适应。尤其是上沙丘、下丘洼,要特别小心,骑了一会儿就感到腰痛屁股痛,两脚空悬更是无所适从,经常要小心翼翼想方设法换换姿势。而且骆驼走得很慢,让你实在感到心焦、单调和枯燥。但是,我骑在骆驼上还是感到很自豪的,骑在“沙漠之舟”的身上,伴着丁当的驼铃声,爬过一个个沙丘,留下一窝窝脚印,体验当年古 “丝绸之路”上行旅的浪漫,奔向我们向往的目标,颇有一些英雄的气概呢! 同时骆驼虽慢,终究还是很稳定的,一路可以尽情地看看沙漠地貌的恢弘场景,也是我这个地貌工作者所求之不得的。
   
 
尼雅遗址内成片枯死的胡杨树
 
    我看到,各种类型的风沙堆积地貌,主要是新月形沙丘链和沙垄。它们的个体像鼻子形状,落沙坡弯陡,起沙坡拉长,轴向近北东一东西向,似乎是主要受长年的偏东风吹扬所致。沙丘都堆积在古河道上。古河道的遗迹在沙丘间洼地表现得尤其清晰,那灰白略带微红的湖河相堆积物具水平层埋,层次分明,与流动沙丘形成鲜明的对比,表明了古尼雅河曾是这里环境的主宰。除此之外,一个个坟冢状的固定沙包是又一特色。沙包一般高5~10米,周围被流沙包围着,中间有一圈风蚀凹槽。沙包的基础也是河湖堆积的水平泥沙层,沙包上,一些枯死的胡杨凄凉地屹立着,枯死的红柳则伏地蜷曲散布着。只有少数沙包上还有绿色的活着的红柳灌丛,但似乎也是奄奄一息了,这些都是环境极度恶化的见证。沙丘间一系列洼地中有些是牒形洼地,我想当年曾是湖圹洼地吧!  
  
 
平台上枯死的胡杨树
 
    骆驼在优哉游哉地走着,两辆沙漠车很快超过我们驼队。走了一截,我们突然看到步行的队伍竟也赶到我们前面了,他们向一个大的平台爬去。平台上林立着一片胡杨树干,显然这是一处保存很好的古遗址,是有名的No3遗址(当年斯坦因编的号),上面是古建筑物的残余,满目凄凉。经过旁边时我看到西南头由东来的流动沙丘已爬上平台,掩埋着古建筑群。    
 
    经过No3遗址不远,我突然从沙丘的缺口间看到了北方远处一幢灰白色的佛塔, 热血一下向头上涌来,心情竟无比激动起来。啊!日思夜念的佛塔,尼雅古遗址的象征,今天我终于见到你了!于是我决定从骆驼上下来,为了能看得更仔细和便于照相,步行走向佛塔似乎更好些。这时我碰到了小岛先生,他精神十足,背着背囊,显得心情也无比激动。他手提相机对我说:杨先生,看到前面佛塔了吗? 在周围一片黄沙的映衬下,灰白色的佛塔在阳光的斜照下,显得那样纯洁、庄严和雄伟,使人肃然起敬。   
 
 
来到尼雅大佛塔前
 
    越过佛塔南侧宽阔的风蚀古河床洼地,我接近了佛塔。我看到佛塔周围已被2米多厚的风沙堆积所淹埋,佛塔基座四周则是一圈风蚀凹槽。佛塔又叫浮图,这座佛塔分三层,下两层呈正方形,上层呈圆桶形。下层高1.9米,边长5.7米;中层高1.75米,边长3.5米;上层高1.9米,直径约1.3米。整个塔身皆用土坯加泥砌成(此土坯泥质精细,似用河滩上的淤泥打制而成),外抹泥层。土坯大小不等,下面两层略大,长53厘米,宽23厘米,厚12厘米,上层略小。整个塔身的南侧已坍塌,压缝砌筑的土坯清晰地裸露在外面。西侧面也遭破坏,最下两层被挖出一个大缺口,上层也被由顶至底挖空,似为盗宝所致。东、北两面保存完好,外抹泥层,未加草筋。在塔的东北面是几座长着红柳的连座固定沙包 (它们客观上起到了防风的作用,致使塔的东、北两面保存完好)。在塔的东西两面约10米处有用红柳编织而成的栅栏,塔南面是一片平坦的开阔地,散布着大量的夹沙红陶片、人骨等。在塔前一起观测的王邦维教授说,这完全是印度式样的佛塔,是倒钵式的,与我国内地的佛塔大不一样。以佛塔为中心有一个较大的院落,它反映了当时的信仰和经济水平都还是比较高的。这样的建筑,或者可能是一处寺院吧! 宗教信仰活动一般以人为基础,具有一定的经济基础的人群活动的地方,才会出现宗教建筑。   
 
 
日本考察队员在大佛塔前
 
    就在我们仔细观察佛塔的时候,小岛先生带着一帮日本朋友来了,他们在塔座上放了一尊小的铜佛像,然后集中在塔的正面双掌合十,以极其虔诚的神态默致敬诚,有的嘴里还默默地祈祷。他们中不少还是佛学院的研究生和教师,面对佛像背诵经文,表示诚心,实不足为怪。我赶紧拍摄下这组珍贵的镜头。信仰,也是一种巨大的力量。    
 
    佛塔,作为尼雅的标志,蕴藏着无数的谜,令人猜测。传说最早来到佛塔的人,曾发现佛塔中层周围有不少仅穿裤衩的人围抱着佛塔死在那里。这似乎又印证了一种关于尼雅消亡原因的说法,即尼雅的消亡是一种可怕的突发原因导致当地人一夜之间突然集体死亡。果真如此吗?真是一个谜!更有一则离奇的报道说,在尼雅废墟的大佛塔上考古学家们发现了用老维语铭刻的警语:“不信胡大,必然灭亡!”是谁会在这早已毁灭掉的文化遗址上再次发出这样严峻的警告? 当然,这又是一个谜。我在佛塔身上仔细寻找那警语的痕迹,却踪影全无。
 
 
(作者简介:杨逸畴,江苏省武进县人,地理地貌学家、科学探险家。1957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地理系,现任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杨逸畴先后二十余次上青藏高原,八次深入雅鲁藏布大峡谷、五次深入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进行科学考察探险,是世界第一大峡谷雅鲁藏布大峡谷的主要论证和发现者。)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