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4尼雅行之九——站在古遗址废墟上的反思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杨逸畴)
 
 
尼雅遗址旁的沉思
 
 在尼雅遗址地区,我们考察了二十多天。从地理学的角度,我想了很多。想起了过去的尼雅环境,看脚下地面、遗址都坐落在河湖相物质组成的阶地台面上,广泛的灰白色、粉红色的黏土夹沙的地层。一层层叠铺着,构成一块块、一条条的台地。分汊的古河道,凹下去的古湖塘洼地,表明这里原来是尼雅河下游冲出北民丰隆起后水系发生扩散的三角洲地区。古三角洲上水道多分汊曲折,而且历史上整个南疆地区曾有过一个大水湖时代。这个大水湖期时代落实到尼雅地方就是一个大水湖时期,它堆积下多层厚厚的、静水环境下的河湖相堆积地层。根据南疆第四纪地层的对比资料,地质上最近的大水湖期 (尼雅大水湖期)出现在8000~5000年前的中全新世气候最宜时朋。它造就了沙漠腹地尼雅地面的基础,以后随看全世界气候的冷暖干湿的波动变化,尼雅大湖变成小湖,加上河流的轮回交替演化,留下了地表十余米厚的平铺的湖相堆积地层。显然,无论是河还是湖,这里都是水分比较多的湿润环境,地面植物生长,动物繁衍,终于发展了沙漠腹地尼雅河下游的三角洲绿洲景观。3000年以前,古绿洲上出现了古尼雅人。尼雅人又在这绿洲上生息了千百年,发展了自己的经济和文化。两千多年前曾繁荣一时,成为“丝绸之路”上一个具有政治实体的王国。  
 
 
难忘的尼雅,难忘的大佛塔
 
关于尼雅的沦亡,首先还得从大的环境变化来想。自然方面,以气候为主的环境条件愈来愈严酷,这是不可逆转的严酷事实,尤其是在水环境方面的变化。现存的遗迹清楚地反映了这一点。如多处发现涝坝池的存在,这是干旱地区人们贮水的一种重要方式。遗址的涝坝池呈圆形,现已被沙埋没,池周有一圈杨树或胡杨树枯干围着,表明着尼雅后期水资源的匮缺情景。这种涝坝池在现在尼雅河末端的卡巴克村中还有存在并继续使用着。再如大佛塔东侧半公里处No2遗址东侧为一古河床深槽,显然尼雅后期缺水,只有深槽有水如塘。为了延续生存,尼雅人不得不加挖深槽,以备洪水来时能更多地储水。而挖出深槽的淤泥就近堆在东侧河岸上,形成一块块保护墙,既可保护水源,又可适当阻止东北风吹来的风沙,一举两得,但这总归是当时缺水的环境已十分严峻了的反映。又如尼雅遗址南部古河道上的桥,其实是两根稍作加工的平整连接的胡杨木,由岸上搭起伸入河床深槽做取水用的跳板。它也反映了当时环境已十分恶化,缺水,只有河床深槽中尚有水可取。总之,诸种迹象表明,尼雅后期水源匮缺,环境恶化已到临界状态,生态环境已极其脆弱。届时,只要有其它自然或人文社会原因的叠加或触发,尼雅的消亡就是必然的了。例如自然方面一次特大的风沙作用,完全有可能破坏水系,淹没原来就已十分可怜的水源。人文方面,有限的水资源与扩展了的人类活动的矛盾恶化,最后导致沙漠化的严重扩展,土地严重沙化或盐碱化,人们已难以继续获得最基本的生活条件保障,尼雅就会自然消亡。也可能是尼雅河流域发生了民族或宗教的战争,破坏了生产力,破坏了渠系,水系改道、水源缺失等情况,导致尼雅人不得不放弃家园另求生路。
 
我认为尼雅的消亡应是在本已十分脆弱的环境下,自然和人文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而在所有因素中,我想最值得反思的是人类自己对脆弱生态环境的破坏而导致沙漠化的严酷自然报复这一点上。在本已十分严酷的自然环境基础上,人们还是习惯于传统的对自然的掠夺式的索取和开发,滥垦滥牧,破坏植被。不合理的耕作制度,落后的生产方式,造成土地的盐碱化、沙化,加上中游绿洲的不合理用水,浪费有限的水资源,甚或流域内较长期的民族和宗教战争对水源的破坏和使水系不正常地变迁,最终导致尼雅人因最基本生活条件得不到保证而不得不放弃家园。我相信,尼雅不会是因某种突变性灾难而消失于一夜之间的,所谓尼雅灭亡于一夜之间或尼雅人走得如此匆忙都是缺乏证据的一种夸大或故弄玄虚的说法。现代尼雅河末端的卡巴克村在严酷环境中几十年来经常迁移,似乎可以作为沙漠化报复的一个活的例子。尼雅是消亡了,尼雅人是走了,转移了,我个人相信他们后来是和维吾尔族融合在一起了。我们在尼雅遗址发掘到的许多文物和尼雅遗址建筑的形制、特点等,在今天从尼雅河末端的大麻扎、卡巴克村到整个民丰县,都能找到许多相似之处,显示了文化传承的一致性。而大麻扎人、卡巴克村人、民丰县人都自称他们就是古尼雅人的后裔也是不无道理的。  
 
 
苍茫尼雅
 
消失在沙漠中的古城有好几座,如楼兰、尼雅、喀拉墩、丹丹乌里克等,但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最令人神往和最富浪漫色彩的却是尼雅。这一是因为尼雅地处沙漠腹地,几乎完全被沙漠埋没了;二是尼雅自然环境严酷,一般人难以涉足;三是古精绝国虽小但却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一个典型王国,它在古“丝绸之路”,在东西方文明交流中起过重大作用。同时,它的消亡也最有力地揭示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尼雅是死亡之海中的历史文化宝库,是一个消亡文明的最后遗迹,它提醒人类要注意生态环境,否则最伟大的文明,也将消失……  
 
   到今天,尼雅考察中发现的疑问远比已解答的问题还要多。诸如:是什么力量导致昔日这座美丽的绿洲化为死寂?己发掘到如许佉卢文木简,到底蕴藏着什么样的谜底呢?现在尼雅遗址发现的都是村落民居,这就是古精绝国的全部吗?就是史书上所指的王治尼壤城吗?精绝国的王宫、发布命令的地方今何在?尼雅人的人种和来源为何?这个沙漠深处的古代文明究竟是什么人创造出来的呢……

(作者简介:杨逸畴,江苏省武进县人,地理地貌学家、科学探险家。1957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地理系,现任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杨逸畴先后二十余次上青藏高原,八次深入雅鲁藏布大峡谷、五次深入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进行科学考察探险,是世界第一大峡谷雅鲁藏布大峡谷的主要论证和发现者。)

附件下载: